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Zookeeper(九)客户端的启动流程

颜娘娘的碎碎念 03-31 07:30 阅读 4
算法python

一、排序

排序算法是指将一组数据按照某种规则重新排列,使得数据呈现出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常见的排序算法包括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等。

1.冒泡排序

解释: 冒泡排序通过不断交换相邻两个元素的位置,使较大的元素逐渐“浮”到数组的末尾。

# 冒泡排序函数
def bubble_sort(arr):
    # 获取数组的长度
    n = len(arr)
    # 外层循环控制所有轮排序
    for i in range(n):
        # 内层循环负责相邻元素的比较和交换
        for j in range(0, n - i - 1):  # 只需要遍历到未排序部分的最后一个元素
            # 如果当前元素大于下一个元素,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if arr[j] > arr[j + 1]:
                arr[j], arr[j + 1] = arr[j + 1], arr[j]
                
        # print(arr)
"""
[34, 25, 12, 22, 11, 64, 90]
[25, 12, 22, 11, 34, 64, 90]
[12, 22, 11, 25, 34, 64, 90]
[12, 11, 22, 25, 34, 64, 90]
[11, 12, 22, 25, 34, 64, 90]
[11, 12, 22, 25, 34, 64, 90]
[11, 12, 22, 25, 34, 64, 90]
"""

            # 定义一个待排序的数组
data = [64, 34, 25, 12, 22, 11, 90]
# 调用冒泡排序函数对数组进行排序
bubble_sort(data)
#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print("冒泡排序后的结果:", data)
2.选择排序

解释: 选择排序在每轮迭代中找到剩余未排序部分的最小(或最大)元素,将其与当前未排序部分的第一个元素交换位置。

def selection_sort(arr):  
    n = len(arr)  # 获取数组的长度  
    for i in range(n):  # 外层循环,控制排序的轮数  
        min_idx = i  # 初始化最小元素的索引为当前轮次的起始索引  
        for j in range(i+1, n):  # 内层循环,从当前轮次的下一个元素开始遍历到数组末尾  
            if arr[j] < arr[min_idx]:  # 如果发现更小的元素  
                min_idx = j  # 更新最小元素的索引  
        # 将找到的最小元素与当前轮次的起始位置的元素交换  
        arr[i], arr[min_idx] = arr[min_idx], arr[i]  
  
# 示例数据  
data = [64, 34, 25, 12, 22, 11, 90]  
# 调用选择排序函数对数组进行排序  
selection_sort(data)  
#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print("选择排序后的结果:", data)
3.插入排序

解释: 插入排序将待排序数组分为已排序部分和未排序部分,每次从未排序部分取出一个元素,将其插入到已排序部分的正确位置。

def insertion_sort(arr):
    # 从数组的第二个元素开始,将其与之前的元素比较并插入到正确的位置
    for i in range(1, len(arr)):
        # 取出当前要插入的元素,并保存其值
        key = arr[i]
        # 从当前元素的前一个元素开始比较
        j = i - 1
        # 当j指向的元素大于key,并且j没有越界时,执行循环
        while j >= 0 and key < arr[j]:
            # 将当前元素向后移动一位,为其后面的元素腾出位置
            arr[j + 1] = arr[j]
            # 继续与前一个元素比较
            j -= 1
            # 找到key的正确位置,将其插入
        arr[j + 1] = key

# 示例数据
data = [64, 34, 25, 12, 22, 11, 90]
# 调用插入排序函数对数组进行排序
insertion_sort(data)
#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print("插入排序后的结果:", data)
4.快速排序

解释: 快速排序采用分治策略,选取一个基准元素,将数组分为两部分,使得基准左侧元素都不大于基准,右侧元素都不小于基准,然后对左右两部分递归进行快速排序。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是O(n log n),其中n是数组的长度。但在最坏情况下(例如数组已经是有序的),它的时间复杂度会退化到O(n^2)。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随机选择基准值或使用三数取中等技术来减少最坏情况发生的概率。

def quick_sort(arr):
    # 如果数组长度小于等于1,则数组已经是排序好的,直接返回
    if len(arr) <= 1:
        return arr
        # 选择一个基准值,这里选择数组中间的元素作为基准
    pivot = arr[len(arr) // 2]
    # 初始化左、中、右三个列表,用于存放小于、等于和大于基准值的元素
    left = [x for x in arr if x < pivot]  # 存放小于基准值的元素
    middle = [x for x in arr if x == pivot]  # 存放等于基准值的元素
    right = [x for x in arr if x > pivot]  # 存放大于基准值的元素
    # 递归地对左列表和右列表进行快速排序,并将结果与中间的列表拼接起来
    # 注意:这里是对左列表和右列表递归排序,而不是对原数组arr
    return quick_sort(left) + middle + quick_sort(right)

# 示例数据
data = [64, 34, 25, 12, 22, 11, 90]
# 调用快速排序函数对数组进行排序
sorted_data = quick_sort(data)
#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print("快速排序后的结果:", sorted_data)
5.归并排序

解释: 归并排序同样采用分治策略,将数组不断二分为两半,对每一半递归进行归并排序,然后将两个已排序的半部分合并成一个有序数组。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 O(n log n),其中 n 是数组的长度。它不受输入数据的影响,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

def merge_sort(arr):
    # 如果数组长度小于等于1,那么它已经是有序的,直接返回
    if len(arr) <= 1:
        return arr
        # 找到数组的中间位置
    mid = len(arr) // 2
    # 递归地对左半部分数组进行归并排序
    left = merge_sort(arr[:mid])
    # 递归地对右半部分数组进行归并排序
    right = merge_sort(arr[mid:])
    # 将两个已排序的数组合并成一个有序数组
    return merge(left, right)

def merge(left, right):
    # 创建一个空列表,用于存放合并后的结果
    merged = []
    # 初始化两个指针,分别指向左数组和右数组的开始位置
    i = j = 0
    # 当两个数组都还有元素时,进行合并操作
    while i < len(left) and j < len(right):
        # 比较两个数组当前指针所指向的元素大小,将较小的元素添加到merged中
        if left[i] <= right[j]:
            merged.append(left[i])
            i += 1
        else:
            merged.append(right[j])
            j += 1
            # 将左数组剩余的元素添加到merged中
    merged.extend(left[i:])
    # 将右数组剩余的元素添加到merged中
    merged.extend(right[j:])
    # 返回合并后的有序数组
    return merged
# 示例数据
data = [64, 34, 25, 12, 22, 11, 90]
# 调用归并排序函数对数组进行排序
sorted_data = merge_sort(data)
#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print("归并排序后的结果:", sorted_data)
6.堆排序

解释: 堆排序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一种特殊的完全二叉树),通过构建大顶堆或小顶堆,并反复调整堆结构,将最大(或最小)元素放到数组末尾,再重新调整剩余部分为堆,重复此过程直到数组完全有序。

def heapify(arr, n, i):
    # 初始化当前最大元素索引为根节点索引  
    largest = i
    # 左子节点索引  
    left = 2 * i + 1
    # 右子节点索引  
    right = 2 * i + 2
    # 如果左子节点存在且大于根节点  
    if left < n and arr[i] < arr[left]:
        largest = left
        # 如果右子节点存在且大于当前已知的最大元素  
    if right < n and arr[largest] < arr[right]:
        largest = right
        # 如果最大元素不是根节点,则交换根节点和最大元素  
    if largest != i:
        arr[i], arr[largest] = arr[largest], arr[i]  # 交换  
        # 递归调用堆化函数,继续维护以最大元素为根的子堆  
        heapify(arr, n, largest)
# 堆排序函数  
def heap_sort(arr):
    n = len(arr)
    # 构建最大堆  
    # 堆顶元素为最大元素  
    for i in range(n, -1, -1):
        heapify(arr, n, i)
        # 从堆中逐个取出最大元素并重新维护堆  
    for i in range(n - 1, 0, -1):
        arr[i], arr[0] = arr[0], arr[i]  # 交换堆顶元素和当前最大元素  
        # 对剩余元素重新进行堆化  
        heapify(arr, i, 0)
# 示例数据  
data = [64, 34, 25, 12, 22, 11, 90]
heap_sort(data)
# 打印排序后的结果  
print("堆排序后的结果:", data)

二、查找

解释: 查找算法用于在数据集合中定位特定元素或查询相关信息。常见的查找算法包括线性查找、二分查找、哈希查找等。

1.线性查找

解释: 线性查找从数组(或其他线性结构)的一端开始,按顺序检查每个元素,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者遍历完整个数组。

# 定义一个线性搜索函数,用于在数组中查找目标值  
def linear_search(arr, target):
    # 遍历数组中的每个元素  
    for index, element in enumerate(arr):
        # 如果当前元素等于目标值  
        if element == target:
            # 返回目标值在数组中的索引  
            return index
            # 如果遍历完整个数组都没有找到目标值,则返回-1  
    return -1
# 定义一个待搜索的数组  
data = [64, 34, 25, 12, 22, 11, 90]
# 定义要搜索的目标值  
target = 25
# 调用线性搜索函数,并将返回的索引赋值给变量index  
index = linear_search(data, target)
# 判断返回的索引是否不等于-1  
if index != -1:
    # 如果不等于-1,说明找到了目标值,打印目标值及其索引  
    print(f"在数组中找到了目标值{target}, 其索引为{index}")
else:
    # 如果等于-1,说明未找到目标值,打印提示信息  
    print(f"在数组中未找到目标值{target}")
2.二分查找

解释: 二分查找适用于已排序的数组。它从数组中间开始,比较中间元素与目标值,如果目标值等于中间元素,则查找结束;如果目标值小于中间元素,则在左半部分继续查找;如果目标值大于中间元素,则在右半部分查找。重复此过程,直到找到目标值或确定其不存在于数组中。

# 定义二分查找函数,用于在已排序的数组中查找目标值  
def binary_search(arr, target):
    # 初始化左右指针,分别指向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  
    left, right = 0, len(arr) - 1
    # 当左指针小于等于右指针时,循环继续  
    while left <= right:
        # 计算中间元素的索引  
        mid = (left + right) // 2
        # 如果中间元素等于目标值  
        if arr[mid] == target:
            # 返回中间元素的索引  
            return mid
            # 如果中间元素小于目标值,说明目标值在右半部分  
        elif arr[mid] < target:
            left = mid + 1
            # 如果中间元素大于目标值,说明目标值在左半部分  
        else:
            right = mid - 1
            # 如果循环结束还没有找到目标值,则返回-1  
    return -1
# 定义一个已排序的数组  
sorted_data = [11, 22, 25, 34, 64, 90]
# 定义要搜索的目标值  
target = 25
# 调用二分查找函数,并将返回的索引赋值给变量index  
index = binary_search(sorted_data, target)
# 判断返回的索引是否不等于-1  
if index != -1:
    # 如果不等于-1,说明找到了目标值,打印目标值及其索引  
    print(f"在已排序数组中找到了目标值{target},其索引值为{index}")
else:
    # 如果等于-1,说明未找到目标值,打印提示信息  
    print(f"在已排序数组中未找到目标值{target}")
3.哈希查找

解释: 哈希查找利用哈希函数将键映射到哈希表(通常是数组或字典)的特定位置。理想情况下,哈希函数能保证键与位置的唯一对应关系,使得查找时可以直接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出目标键的存储位置,从而实现常数时间复杂度的查找。

# 定义一个哈希表查找函数,用于在哈希表中根据键查找对应的值  
def hash_lookup(hash_table, key):
    # 如果键在哈希表中存在  
    if key in hash_table:
        # 返回该键对应的值  
        return hash_table[key]
        # 如果键在哈希表中不存在  
    return None
# 定义一个哈希表,存储水果及其价格  
hash_table = {
    "apple": 1.25,  # 苹果的价格为1.25  
    "banana": 0.5,  # 香蕉的价格为0.5  
    "orange": 0.75,  # 橙子的价格为0.75  
    "pear": 1.0  # 梨的价格为1.0  
}
# 定义要查找的键  
target_key = "banana"
# 调用哈希表查找函数,并将返回的值赋给变量price  
price = hash_lookup(hash_table, target_key)
# 判断返回的price是否不为None  
if price is not None:
    # 如果不为None,说明找到了键,打印键及其对应的值  
    print(f"在哈希表中找到了键{target_key},其对应的值为{price}")
else:
    # 如果为None,说明未找到键,打印提示信息  
    print(f"在哈希表中未找到键{target_key}")

以上各示例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线性查找、二分查找和哈希查找在给定的数据结构中查找目标元素,并输出查找结果或未找到的通知。注意,二分查找要求输入数组是有序的,而哈希查找则依赖于哈希表的构建和哈希函数的有效性。

三、递归

解释: 递归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将问题分解为规模较小的同类问题,直到达到基本情况可以直接求解。递归函数通常包含两个关键部分:基本情况(base case)和递归情况(recursive case)。

1.阶乘(Factorial)

问题描述:计算一个正整数 n 的阶乘,即 n! = n × (n-1) × (n-2) × ... × 2 × 1

递归函数实现

def factorial(n):
    if n == 0 or n == 1:        # 基础情况:0! = 1! = 1
        return 1
    else:
        return n * factorial(n - 1)     # 递归情况:n! = n × (n-1)!
n = 5
result = factorial(n)
print(result)
2.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

问题描述:生成斐波那契数列的第 n 项,其中 F(n) = F(n-1) + F(n-2),且 F(0) = 0 和 F(1) = 1

递归函数实现

def fibonacci(n):
    # 如果n为0,则返回0,因为Fibonacci序列的第0项是0  
    if n == 0:
        return 0
        # 如果n为1,则返回1,因为Fibonacci序列的第1项是1  
    elif n == 1:
        return 1
    else:
        # 否则,递归地调用fibonacci函数计算前两项的和  
        # fibonacci(n - 1)返回的是第n-1项的值  
        # fibonacci(n-2)返回的是第n-2项的值  
        # 两者的和即为第n项的值  
        return fibonacci(n - 1) + fibonacci(n - 2)
    # 设定要计算的Fibonacci数的位置  
n = 10
# 调用fibonacci函数计算第n项的值  
fib_number = fibonacci(n)
# 打印结果,但注意这里的格式字符串中遗漏了一个空格,应该是"The {n}th"  
print(f"The {n}th Fibonacci number is {fib_number}.")
3.汉诺塔(Hanoi Tower)

问题描述:将一组大小不等的圆盘从源柱A借助辅助柱B,按照大小顺序全部移动到目标柱C,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任何时候大盘都不能压在小盘之上。

递归函数实现

def move_disk(n, source, destination, auxiliary):
    # 如果只有一个盘子,直接将其从源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
    if n == 1:
        print(f"Move disk 1 from {source} to {destination}")
        return
    # 将 n-1 个盘子从源柱子借助目标柱子移动到辅助柱子
    move_disk(n-1, source, auxiliary, destination)
    # 将第 n 个盘子从源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
    print(f"Move disk {n} from {source} to {destination}")
    # 将 n-1 个盘子从辅助柱子借助源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
    move_disk(n-1, auxiliary, destination, source)

# 调用函数,将 3 个盘子从 A 柱子借助 B 柱子移动到 C 柱子
move_disk(3, 'A', 'B', 'C')
4.计算目录及其子目录下的文件数量

问题描述:统计给定目录(包括其所有子目录)中包含的文件数量。

递归函数实现(假设使用 os 库来处理文件系统操作):

import os

def count_files(directory):
    total_files = 0
    # 遍历目录中的所有条目
    for entry in os.scandir(directory):
        # 如果条目是文件,计数器加1
        if entry.is_file():
            total_files += 1
        # 如果条目是目录,递归调用count_files函数,并将结果累加到计数器上
        elif entry.is_dir():
            total_files += count_files(entry.path)
    return total_files

root_dir = "C:\\Users\\malongqiang\\PycharmProjects"
file_count = count_files(root_dir)
print(f"The are {file_count} files in directory {root_dir} and its subdirectories.")

四、分治

解释: 分治策略是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同或相似的子问题,再将子问题分解直至变为基本可直接求解的问题,最后将子问题的解合并得到原问题的解。分治算法通常包括三个步骤:分解、解决子问题、合并。

1.快速幂
def power(base, exponent):
    if exponent == 0:
        return 1
    elif exponent % 2 == 0:
        return power(base * base, exponent // 2)
    else:
        return base * power(base, exponent - 1)

base = 2
exponent = int(1 / 8)
result = power(base, exponent)
print(result)

五、动态规划

解释: 动态规划是一种通过把原问题分解为相互重叠的子问题来求解复杂问题的方法。它通过记忆化存储子问题的解,避免重复计算,逐步构造出原问题的最优解。

1. 最长递增子序列(Longest Increasing Subsequence, LIS)

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nums,找到其中最长的严格递增子序列的长度。

def length_of_lis(nums):
    n = len(nums)  # 获取数组长度
    dp = [1] * n  # 初始化动态规划数组,每个元素为1
    for i in range(1, n):  # 遍历数组
        for j in range(i):  # 遍历当前元素之前的元素
            if nums[i] > nums[j]:  # 如果当前元素大于之前的元素
                dp[i] = max(dp[i], dp[j] + 1)  # 更新动态规划数组
    return max(dp)  # 返回动态规划数组中的最大值
nums = [10, 9, 2, 5, 3, 7, 101, 18]
print(length_of_lis(nums))  # 输出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
2. 最大子数组和(Maximum Subarray Sum)

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nums,找出其中连续子数组的最大和。

def max_subarray_sum(nums):
    n = len(nums)  # 获取数组长度
    dp = [0] * n  # 初始化动态规划数组,长度与输入数组相同
    dp[0] = nums[0]  # 将第一个元素赋值给动态规划数组的第一个元素
    for i in range(1, n):  # 遍历输入数组,从第二个元素开始
        dp[i] = max(nums[i], dp[i-1] + nums[i])  # 计算当前位置的最大子数组和,取当前元素和当前元素加上前一个位置的最大子数组和的较大值
    return max(dp)  # 返回动态规划数组中的最大值,即最大子数组和
nums = [-2, 1, -3, 4, -1, 2, 1, -5, 4]  # 定义输入数组
print(max_subarray_sum(nums))  # 调用函数并打印结果
3. 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

计算第 n 个斐波那契数。

def fibonacci(n):
    # 如果n小于等于1,直接返回n
    if n <= 1:
        return n
    else:
        # 初始化一个长度为n+1的列表dp,用于存储斐波那契数列的值
        dp = [0] * (n + 1)
        # 将dp[0]和dp[1]赋值为斐波那契数列的前两个值
        dp[0], dp[1] = 0, 1
        # 从第2个元素开始,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值
        for i in range(2, n + 1):
            dp[i] = dp[i - 1] + dp[i - 2]
        # 返回第n个斐波那契数列的值
        return dp[n]

n = 10
print(fibonacci(n))
4. 零钱兑换问题(Coin Change)

给定不同面额的硬币和一个总金额,求出组成总金额的最少硬币数量。

def coin_change(coins, amount):
    n = len(coins)  # 硬币种类数
    dp = [0] + [float('inf')] * amount  # 初始化动态规划数组,dp[i]表示金额为i时需要的最少硬币数

    for i in range(1, amount + 1):  # 遍历金额从1到amount
        for j in range(n):  # 遍历硬币种类
            if coins[j] <= i:  # 如果当前硬币面值小于等于当前金额
                dp[i] = min(dp[i], dp[i - coins[j]] + 1)  # 更新dp[i]为min(dp[i], dp[i-coins[j]] + 1)

    return dp[-1] if dp[-1] != float('inf') else -1  # 如果dp[-1]不为无穷大,则返回dp[-1],否则返回-1

coins = [1, 2, 5]
amount = 11
print(coin_change(coins, amount))
5.爬楼梯问题(Climbing Stairs)

一个人每次可以爬1阶或2阶楼梯,问到达第 n 阶楼梯有多少种不同的爬法。

def climb_stairs(n):
    # 如果楼梯数小于等于2,直接返回楼梯数
    if n <= 2:
        return n
    # 初始化动态规划数组,dp[i]表示爬到第i阶楼梯的方法数
    dp = [0, 1, 2] + [0] * (n - 2)
    # 从第3阶楼梯开始遍历到第n阶楼梯
    for i in range(3, n + 1):
        # 爬到第i阶楼梯的方法数等于爬到第i-1阶楼梯的方法数加上爬到第i-2阶楼梯的方法数
        dp[i] = dp[i - 1] + dp[i - 2]
    # 返回爬到第n阶楼梯的方法数
    return dp[n]

n = 4
print(climb_stairs(n))

六、贪心

解释: 贪心算法在每一步决策时都采取在当前状态下看起来最优的选择,希望以此逐步达到全局最优解。它适用于能够通过局部最优解构造全局最优解的问题。

1. 找零问题(Coin Change)

给定一系列面额的硬币和一个总金额,设计一个算法找出用最少数量的硬币来凑成这个总金额的方法。假设每种硬币无限供应。

def make_change(amount, coins):
    # 初始化一个列表,长度为 amount + 1,用于存储每个金额所需的最小硬币数
    min_coins = [float('inf')] * (amount + 1)
    # 当金额为0时,所需硬币数为0
    min_coins[0] = 0

    # 遍历硬币面值
    for coin in coins:
        # 从当前硬币面值开始,遍历到目标金额
        for i in range(coin, amount + 1):
            # 更新当前金额所需的最小硬币数
            min_coins[i] = min(min_coins[i], min_coins[i - coin] + 1)
    # 返回目标金额所需的最小硬币数
    return min_coins[amount]

amount = 93
coins = [1, 5, 10, 25]
num_coins = make_change(amount, coins)
print(num_coins)
2. 背包问题(Knapsack Problem, Fractional Variant)

给定一组物品,每个物品有其价值和重量,以及一个背包的容量,目标是尽可能让背包内物品的总价值最大,允许物品被分割。

def fractional_knapsack(values, weights, capacity):
    # 计算每个物品的价值与重量之比,并将其与价值和重量一起存储为元组
    items = [(value / weight, value, weight) for value, weight in zip(values, weights)]
    # 按价值与重量之比降序排序物品
    items.sort(reverse=True)

    total_value = 0
    # 遍历排序后的物品列表
    for ratio, value, weight in items:
        # 如果当前容量大于等于物品的重量,则将物品全部装入背包
        if capacity >= weight:
            capacity -= weight
            total_value += value
        # 否则,将物品按照比例装入背包,并更新总价值和剩余容量
        else:
            total_value += ratio * capacity
            break

    return total_value

values = [60, 100, 120]
weights = [10, 20, 30]
capacity = 50
print(fractional_knapsack(values, weights, capacity))
3. 活动安排问题(Activity Selection Problem)

给定一系列活动,每个活动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选择其中互不冲突的最多活动进行。

def activity_selector(activities):
    # 按照活动的结束时间进行排序
    activities.sort(key=lambda x: x[1])
    # 用于存储被选中的活动
    selector_activities = []
    # 初始化结束时间为0,这里假设所有活动的开始时间都是非负的
    end_time = 0
    # 遍历排序后的活动列表
    for start, finish in activities:
        # 如果当前活动的开始时间大于或等于前一个被选中活动的结束时间
        # 则选择该活动
        if start >= end_time:
            selector_activities.append((start, finish))
            # 更新结束时间为当前被选中活动的结束时间
            end_time = finish
            # 返回被选中的活动列表
    return selector_activities


# 示例活动列表
activities = [(1, 3), (3, 4), (0, 6), (5, 7)]
# 打印选中的活动
print(activity_selector(activities))
4. Huffman编码(Huffman Coding)

构建一个前缀码(霍夫曼树),用于对给定字符及其出现频率进行高效编码。

import heapq

class Node:
    def __init__(self, char, freq):
        self.char = char  # 字符
        self.freq = freq  # 频率
        self.left = None  # 左子节点
        self.right = None  # 右子节点

def build_huffman_tree(freqs):
    # 将字符和频率组成列表,然后构建最小堆
    heap = [[freq, char] for char, freq in freqs.items()]
    heapq.heapify(heap)

    # 当堆中元素个数大于1时,循环执行以下操作
    while len(heap) > 1:
        # 弹出堆中频率最小的两个元素
        left_freq, left_char = heapq.heappop(heap)
        right_freq, right_char = heapq.heappop(heap)

        # 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将弹出的两个元素作为左右子节点
        merged_node = Node(None, left_freq + right_freq)
        merged_node.left = Node(left_char, left_freq)
        merged_node.right = Node(right_char, right_freq)

        # 将新节点加入堆中
        heapq.heappush(heap, [merged_node.freq, merged_node])

    # 返回堆中剩余的根节点
    return heap[0][1]

freqs = {'A': 9, 'B': 10, 'C': 12, 'D': 13}
root = build_huffman_tree(freqs)
print(root)

以上就是一些使用Python实现的贪心算法经典案例,包括找零问题、背包问题(分数版)、活动安排问题以及Huffman编码。这些案例展示了贪心算法如何在每一步选择中选取局部最优解,期望最终得到全局最优解。请注意,贪心算法并不总是能得到全局最优解,只有在问题具有贪心选择性质时才适用。

七、回溯

解释: 回溯算法是一种试探性的解决问题方法,通过尝试所有可能的候选解来找出正确的解。当发现当前路径无法得到解时,就“回溯”到上一步,撤销部分操作,尝试其他可能性。

八、搜索(深度优先、广度优先)

深度优先搜索 (DFS): 解释: 深度优先搜索是一种沿着一条路径尽可能深地搜索,直到到达叶子节点或无法继续前进时回退到上一个节点,再选择另一条路径继续搜索的策略。

广度优先搜索 (BFS): 解释: 广度优先搜索是一种从起始节点开始,逐层遍历所有相邻节点,直到找到目标节点或遍历完整个图的搜索策略。

九、图算法(如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等)

最短路径: 解释: 最短路径算法用于寻找图中两点间最短的路径,如Dijkstra算法、Bellman-Ford算法或Floyd-Warshall算法。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