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uniapp开发的跳转到小程序

海滨公园 03-14 12:30 阅读 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策略设计模式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到具有公共接口的一系列具体策略类中,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端。

概述

先看下面的图片,我们去旅游选择出行模式有很多种,可以骑自行车、可以坐汽车、可以坐火车、可以坐飞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作为一个程序猿,开发需要选择一款开发工具,当然可以进行代码开发的工具有很多,可以选择Idea进行开发,也可以使用eclipse进行开发,也可以使用其他的一些开发工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定义:

​ 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使用算法的客户。策略模式属于对象行为模式,它通过对算法进行封装,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的实现分割开来,并委派给不同的对象对这些算法进行管理。

结构:

策略模式的主要角色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抽象策略(Strategy)类:这是一个抽象角色,通常由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实现。此角色给出所有的具体策略类所需的接口。
  • 具体策略(Concrete Strategy)类:实现了抽象策略定义的接口,提供具体的算法实现或行为。
  • 环境(Context)类:持有一个策略类的引用,最终给客户端调用。

策略模式的结构如下:

  1. 定义一个策略接口,声明一个方法用于执行具体的策略。
  2. 创建具体策略类,实现策略接口,并实现具体的策略。
  3. 创建一个上下文类,用于管理策略的执行。
  4. 在客户端代码中,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策略类,并调用其方法。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策略模式示例:

// 策略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 {
    void execute();
}

// 具体策略类1
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1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void execute() {
        System.out.println("执行策略1");
    }
}

// 具体策略类2
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2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void execute() {
        System.out.println("执行策略2");
    }
}

// 上下文类
public class Context {
	// 持有一个策略类的引用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

    public 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public void setStrategy(Strategy strategy) {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public void executeStrategy() {
        strategy.execute();
    }
}

// 客户端代码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ConcreteStrategy1());
        context.executeStrategy(); // 输出:执行策略1

        context.setStrategy(new ConcreteStrategy2());
        context.executeStrategy(); // 输出:执行策略2
    }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策略接口,两个具体策略类,以及一个上下文类。客
户端可以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策略类,并调用其方法。

策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

  1. 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它们封装到具有公共接口的具体策略类中,使得它们可以相互替换。
  2. 策略类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端,客户端不需要知道策略类的实现细节。
  3. 易于扩展,当需要添加新的算法时,只需要添加一个新的具体策略类即可。
  4. 策略类之间可以自由切换,由于策略类都实现同一个接口,所以使它们之间可以自由切换。

策略模式的主要缺点是:

  1. 策略类数量过多,会使代码变得复杂。
  2. 客户端需要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选择合适的策略类。

使用场景

  • 一个系统需要动态地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时,可将每个算法封装到策略类中。
  • 一个类定义了多种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在这个类的操作中以多个条件语句的形式出现,可将每个条件分支移入它们各自的策略类中以代替这些条件语句。
  • 系统中各算法彼此完全独立,且要求对客户隐藏具体算法的实现细节时。
  • 系统要求使用算法的客户不应该知道其操作的数据时,可使用策略模式来隐藏与算法相关的数据结构。
  • 多个类只区别在表现行为不同,可以使用策略模式,在运行时动态选择具体要执行的行为。

JDK源码解析

Comparator 中的策略模式。在Arrays类中有一个 sort() 方法,如下:

public class Arrays{
    public static <T> void sort(T[] a, Comparator<? super T> c) {
        if (c == null) {
            sort(a);
        } else {
            if (LegacyMergeSort.userRequested)
                legacyMergeSort(a, c);
            else
                TimSort.sort(a, 0, a.length, c, null, 0, 0);
        }
    }
}

Arrays就是一个环境角色类,这个sort方法可以传一个新策略让Arrays根据这个策略来进行排序。就比如下面的测试类。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eger[] data = {12, 2, 3, 2, 4, 5, 1};
        // 实现降序排序
        Arrays.sort(data, new Comparator<Integer>() {
            public int compare(Integer o1, Integer o2) {
                return o2 - o1;
            }
        });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data)); //[12, 5, 4, 3, 2, 2, 1]
    }
}

这里我们在调用Arrays的sort方法时,第二个参数传递的是Comparator接口的子实现类对象。所以Comparator充当的是抽象策略角色,而具体的子实现类充当的是具体策略角色。环境角色类(Arrays)应该持有抽象策略的引用来调用。那么,Arrays类的sort方法到底有没有使用Comparator子实现类中的 compare() 方法吗?让我们继续查看TimSort类的 sort() 方法,代码如下:

class TimSort<T> {
    static <T> void sort(T[] a, int lo, int hi, Comparator<? super T> c,
                         T[] work, int workBase, int workLen) {
        assert c != null && a != null && lo >= 0 && lo <= hi && hi <= a.length;

        int nRemaining  = hi - lo;
        if (nRemaining < 2)
            return;  // Arrays of size 0 and 1 are always sorted

        // If array is small, do a "mini-TimSort" with no merges
        if (nRemaining < MIN_MERGE) {
            int initRunLen = countRunAndMakeAscending(a, lo, hi, c);
            binarySort(a, lo, hi, lo + initRunLen, c);
            return;
        }
        ...
    }   
        
    private static <T> int countRunAndMakeAscending(T[] a, int lo, int hi,Comparator<? super T> c) {
        assert lo < hi;
        int runHi = lo + 1;
        if (runHi == hi)
            return 1;

        // Find end of run, and reverse range if descending
        if (c.compare(a[runHi++], a[lo]) < 0) { // Descending
            while (runHi < hi && c.compare(a[runHi], a[runHi - 1]) < 0)
                runHi++;
            reverseRange(a, lo, runHi);
        } else {                              // Ascending
            while (runHi < hi && c.compare(a[runHi], a[runHi - 1]) >= 0)
                runHi++;
        }

        return runHi - lo;
    }
}

上面的代码中最终会跑到 countRunAndMakeAscending() 这个方法中。我们可以看见,只用了compare方法,所以在调用Arrays.sort方法只传具体compare重写方法的类对象就行,这也是Comparator接口中必须要子类实现的一个方法。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