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泄漏与内存溢出的区别:
-  
内存泄漏:不再被使用的对象占用的内存空间,本应该被释放,但没有被垃圾回收掉。
 -  
内存溢出:在程序运行中,无法申请到足够的内存资源。
 
1、内存泄漏
产生原因:
-  
使用静态的集合类。静态变量不会被垃圾回收,而集合占用的内存又一般很大。
 -  
各种连接没有及时关闭,比如数据库连接、IO连接
 -  
一些强引用的对象,在不使用后没有置为null,导致无法被回收
 -  
变量的作用域设置不合理,存活周期过长
 -  
过多的单例模式类
 
解决方案:
-  
避免在循环中创建对象
 -  
及时释放无用的对象引用
 -  
少用静态集合
 -  
及时关闭连接
 -  
对于String的操作,使用StringBuilder或者StringBuffer,不要直接拼接字符串
 
2、内存溢出
内存溢出的情况:
-  
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溢出
-  
如果线程请求的栈深度,大于虚拟机允许的栈深度,抛出StackOverflowError
 -  
如果虚拟机在扩展栈时,无法申请到足够的内存空间,抛出OutOfMemoryError
 
 -  
 -  
堆溢出
-  
遇到堆溢出,必须先判断,到底是发生了内存泄漏还是内存溢出
 -  
如果是内存泄漏,通过工具查看泄漏对象到 GC Roots 的引用链,找到泄漏对象无法被垃圾收集器自动回收的原因。
 -  
如果不是内存泄漏,而且代码看不出问题,就考虑增大虚拟机的内存参数(-Xmx 与-Xms)
 
 -  
 -  
方法区溢出
-  
考虑修改方法区占用的内存大小
 
 -  
 -  
运行时常量池溢出
 
内存溢出的原因:
-  
内存中加载的数据过于庞大
 -  
代码中存在死循环,或者存在大量对象的创建
 -  
虚拟机内存参数设置过小
 
内存溢出的解决方案:
-  
修改JVM内存参数。一般将-Xms 和-Xmx 设置成相同的值,避免每次GC后调整堆的大小。堆一般设置为物理内存的80%
 -  
检查错误日志,查看内存溢出背后的实际原因
 -  
对代码进行走查和分析,排查产生错误的代码
 -  
使用内存查看工具,动态地监视内存的使用情况,尝试复现内存溢出的场景,进而发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