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驱破冰·基础奠定
第一节:神经符篆·智能之源
公元1943年,芝加哥大学密室
战火纷飞的年代,麦卡洛克与皮茨两位奇才在芝加哥大学的一间昏暗实验室里埋首苦研。窗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而他们却在构筑一种全新的智慧形式。
"沃伦,你看这个连接方式,是否更接近人类神经元的工作原理?"皮茨指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问道。麦卡洛克揉了揉疲惫的双眼,突然灵光一闪:"如果我们将这些节点按照'与或非'逻辑排列,就能模拟大脑的基本决策过程!"
他们彻夜不眠,终于在《布尔代数对神经活动中内在观念的逻辑演算的应用》论文中绘制出"神经网络符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数学神经元模型,虽仅能解"与或非"三式逻辑运算,却已包含了未来人工智能的基本哲学:用机器模拟人脑。
此消息传到英国布莱切利园时,正在获取德军密码的图灵真人放下手中的恩尼格玛密码本,抚掌长叹:"此物当有通灵之日!神经计算与通用计算机结合,或许真能模拟思维本身。"
这篇论文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战争的阴霾遮蔽了这颗智能星火。然而,麦卡洛克与皮茨却无意间播下了一颗种子,它将在半个世纪后长成参天大树,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二节:感知机启示·海伯恩觉醒
公元1957年,康奈尔大学密林
夏末的康奈尔大学校园,枫叶已微微泛红。心理学博士弗兰克·罗森布拉特踱步在林荫道上,脑海中回荡着麦卡洛克-皮茨模型的启示。"如果能将神经元模型实际构建出来,并应用于模式识别,会怎样?"
经过数月冥思苦想,罗森布拉特设计出了"感知机"——第一个能够实际学习的神经网络算法。这个突破性的设计由三层神经元组成:感应层接收输入信号,联想层进行特征提取,反应层产生最终输出。更重要的是,他引入了"权重调整"的学习机制,让机器能够从错误中自我完善。
1958年,在海军研究办公室的资助下,罗森布拉特团队构建了Mark I感知机,这台庞然大物占据了整间实验室,散发着电子管的热量。它的任务看似简单:区分左右两侧的简单图形。
"启动!"助手按下开关,感知机缓缓运转。最初,它的判断混乱不堪,错误率高达90%。罗森布拉特耐心地一次次调整权重,向它展示正确答案。渐渐地,机器开始"学习"——它的错误率下降到50%,然后是30%,最后稳定在令人惊喜的10%以下。
《纽约时报》以"海军研发电子计算机,感知模式如同人类"为标题报道了这一突破。罗森布拉特在接受采访时信心满满:"不出十年,机器将能阅读普通文字,撰写品质不凡的音乐,甚至证明数学定理。"
这番豪言壮语引起了轰动,也引来了争议。MIT的计算机科学家马文·明斯基和西蒙·佩珀特开始密切关注这项技术,他们怀疑感知机是否能真正解决复杂问题,这种怀疑最终将酝酿成一场学术风暴,影响AI领域数十年。
与此同时,在纽约的IBM研究中心,一位名叫约翰·霍普菲尔德的物理学家偶然读到了感知机的报道,他若有所思地喃喃自语:"如果将神经网络与能量系统联系起来,会发生什么?"这个想法在二十年后将催生另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