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Jupyter notebook插件安装及常用插件

Decision tree

知识树

Knowledge tree

一个小故事

A story

挑苹果:

如下图:

  1. 最顶端的叫根节点,所有样本的预测都是从根节点开始。

  2. 每一个圆形节点表示判断,每个节点只对样本的某个属性进行判断。

  3. 圆形节点是标记节点,走到圆形节点表示判断结束,将圆形节点中的标签作为对应的预测结果。

如何构建决策树:

  1. 构建的决策树按顺序对每个特征进行判断(低效)

  2. 每个判断节点都尽可能让一半进入A分支,另一半进入B分支(高效)

引入新的知识,信息熵

信息熵

Information entropy

  1. 每走一步,我们都在确定苹果的好坏。

  2. 在根节点时,我们对苹果的好坏一无所知。

  3. 经过对颜色的判断后,如果是红色,我们明白好坏的概率是1/2。虽然还包含了1/2的不确定性。

  4. 如果苹果红色的前提下又硬,我们100%确定它是好苹果。此时不确定性坍塌为0。

  5. 这是一个减少不确定性的过程。

从整体来讲,我们希望决策树每走一步,不确定性都下降的快一些,让我们的判断步数无限小。

什么是信息的不确定性?

就是信息熵

在信息论与概率统计中,熵(entropy)是表示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度量,设X是一个取有限个值的离散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为

则随机变量X的熵定义为

熵越大,则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越大。其中0 ≤ H(P) ≤ log n

举例计算

Example

假设投色子,6个的概率分别是1/6,计算如下:

则最终=log6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上面H(P) ≤ log n

另外,均由分布的时候,熵最大,因为所有可能都是一样的,如上面的6个面都是1/6。

如果有1个坏苹果和9个好苹果时,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都是坏苹果。内部并不混乱,确定性很大,熵很小。

信息增益

Information gain

表示得知特征X的信息而使得类Y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

特征A对训练集D的信息增益g(D,A),定义为集合D的经验熵H(D)与特征A给定条件下D的经验条件熵H(D|A)之差,即:g(D, A) = H(D) - H(D|A)

当前的信息熵等于划分完(如划分成两个)的信息熵之和。

信息增益算法

输入:训练数据集D和特征A

输出: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

  1. 计算数据集D的经验熵H(D)

  2. 计算特征A对数据集D的经验条件熵H(D|A)

  3. 计算信息增益

举个例子

Example

是否信贷

ID年龄有工作有自己房子信贷情况类别
1青年一般
2青年
3青年
4青年一般
5青年一般
6中年一般
7中年
8中年
9中年非常好
10中年非常好
11老年非常好
12老年
13老年
14老年非常好
15老年一般

对上表所给的训练数据集D,根据信息增益准则选择最优特征。首先计算经验熵H(D)

然后计算各特征对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分别以A1,A2,A3,A4表示年龄、有工作、有自己房子和信贷情况4个特征,则

  1. 首先计算年龄

  2. 计算有工作

  3. 计算有无房子

  4. 计算信贷情况

有无房子是作为信贷的第一个划分,下降的最快

信息增益比

Information gain ratio

信息增益比:

如果以信息增益为划分依据,存在偏向选择取值较多的特征,信息增益是对这一问题进行矫正。

举例

如上面的例子,后面加入了身份证这个特征,身份证又是唯一的,算法对样本画了个15叉树,一层就搞定了全部的分类。

这样会造成一个问题,划分会倾向于特征取值数目较多的,即分的更快。

但在预测集上就出现很大的问题了,即预测集的身份证肯定也是唯一的。

定义:

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比

定义为其信息增益g(D,A)与训练数据集D关于特征A的经验熵H(D)之比:

计算

如上面的年龄,有3个类(青年、中年、老年),

信息增益比和信息增益的区别就是除以

决策树的构建

Build the decision tree

C4.5算法,大体相同,只不过计算的是信息增益比,而不是信息增益。我们通常也是用C4.5作为决策树的算法,其区别也就在于多了个分母。

总结

Summarization

  1. 决策树的核心思想:以树结构为基础,每个节点对某特征进行判断,进入分支,直到到达叶节点。

  2. 决策树构造的核心思想:让信息熵快速下降,从而达到最少的判断次数获得标签。

  3. 判断信息熵下降速度的方法:信息增益。

  4. 构建决策树算法:ID3(使用信息增益)、C4.5(使用使用信息增益比)。

  5. 信息增益会导致节点偏向选取取值角度的特征的问题。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