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视角的第一条原则:
看到家庭事件背后的关系
比如:有一对夫妻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争论。
妻子说:“我觉得孩子应该去学钢琴。你看他们班的幼儿园小朋友都去学了,她也应该去。不然将来连一个拿得出手的才艺都没有。”
丈夫说:“学钢琴干什么?这么多学钢琴的孩子,真正能坚持下来的有几个?教育又不是赶潮流。她喜欢读书,就应该引导她多读书!”
妻子说:“读书当然重要!可是只会一种怎么行?要不然就变成书呆子了。”
这时候旁边的女儿应声说:“我要学钢琴!”
从事件上,他们当然是在讨论该怎么安排孩子的教育。可是如果从关系上,他们在讨论另外的东西。
父母都在向对方表达:“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比你更有发言权。”而女儿呢,当她说我要学钢琴时,她说的是:“我支持妈妈。”
关系视角的第二条原则:
在解读关系信息时,不只看“说什么”,而要看“怎么说”
还是举上面的例子。
假如妻子和丈夫在表达观点时面带微笑,语气柔和,那你可以说他们只是在商量该怎么安排孩子教育。
如果他们言辞激烈,表情愤怒,毫不相让,那你就可以判断说,他们是在争论谁比谁更懂孩子、谁比谁更有发言权。
用关系的视角看,“怎么说”远比“说什么”要重要。
当然,“怎么说”并不是只看两个人是沉默还是在对话,他们的对话是平和还是激烈,还要看两个人在对话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的。
关系视角的第三条原则:
要理解长期的相处,如何影响了家人对关系的解读和表达
还是举上面的例子,为什么他们家的讲话是丈夫长篇大论讲道理,而妻子默不作声?
原来妻子和丈夫是一起创业的。后来有了孩子,妻子就退回家做了全职妈妈。
丈夫总觉得,既然妻子已经是全职妈妈了,应该很轻松才对,孩子不听话,就是妻子不用心。有时候他看不惯妻子的某些做法,就会给出很多意见,可是妻子表面答应,实际上并不配合。
以前两人经常为此争吵。后来丈夫也不想吵了,就改变了说法,把“你没带好孩子”改成了“我们需要相互配合”。而妻子呢,也从表面的争吵,改成了表面顺从,内心却仍然不同意。
在妻子看来,丈夫所有的大道理,都在说“孩子没教育好,是因为你没做好”,而她也用沉默告诉丈夫“你说的话,我不想听”。
妻子对丈夫的这种解读,就是因为两人之前长期的矛盾所形成的。很多时候,这种对关系信息的解读,几乎成了彼此的自动化反应。
即使丈夫的语言有了一些改变,妻子对这种关系信息的解读,也不会发生改变。这就会导致夫妻在沟通上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