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升级企业数智化底座,以数据智能驱动业务增长

升级企业数智化底座,以数据智能驱动业务增长_Pass平台


通过统一的数智化底座,企业可以将技术、业务、数据深度融合,落地数智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迈向商业创新,成就高质量发展。升级企业数智化底座,从场景化服务到数据驱动,再到实时决策,就是企业实现商业创新的路径之一。并且随着数据指数级增长、算力大幅度提升和 AI 技术的势不可挡,数据驱动这一环的重要程度也与日俱增。

但是,仍有许多企业对此有疑问:在这个数据驱动已成必然趋势的时代,企业如何更好地沉淀数据资产,并基于数据及智能产生价值,实现柔性扩展,驱动业务增长与资源有效配置?


数据驱动的数智企业长什么样?

对企业来讲,如果之前从未接触过数据驱动,那么很容易将其与“用数据说话”这一概念混淆。但其实,用数据说话只是数据驱动的最底层概念,比较常见的操作是用报表图形等可视化工具,去描述之前需要用文字说明的数据。

而数据驱动,则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它相关软件来采集海量数据,将数据整合成信息后进行提炼,形成自动化的决策模型,并可以通过“数据+智能+算法+场景”的方式来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或者进行风险管控等等。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前者是“人找数”,归根到底还是要由人来做决策;而后者是“数找人”,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治理并最终决策的全自动流程。

那么,一家数据驱动的企业到底具备什么特点呢?核心企业通过数据的分析与管控,进行成员企业的数据分析,做到成员企业的业务信息共享,比如经销商的库存信息实时共享,销售信息共享,根据共享数据,进行成员企业销售预测,同时也根据成员企业的数据分析,做到智能补货,减少牛鞭效应。

以传统的采购为例,之前的采购流程通常是项目立项-找到合适的供应商-询价比价-采购,期间,企业选择供应商一般基于供货周期、信用、历史交易等几个信息来进行人工筛选。但市场瞬息万变,企业若一味依赖之前的信息筛选显然无法满足现在的实际业务需求。比如因为疫情的出现,之前经常采购的工厂倒闭,或者优质供货商身处疫情区域无法发货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问题都会给人工筛查造成极大的困难。

而如果是数据驱动的企业,就会根据企业内、外的实时数据变化,结合 AI 及机器学习等能力,通过多种维度组合成一种供应商的推荐因子,经过推荐因子筛选,采购经理可以快速定位那些质量高、交货周期短、成本低、服务好的供应商。这样一来,效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之前一个采购经理只能管 100 家供应商,现在就可以管200家甚至300家。

上述提到的,通过自动匹配的方式代替之前的人肉搜索,就是数据驱动的方式之一,其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联合,聚焦于客户提供的场景提供数智化服务,继而提升业务价值、岗位价值,进而大幅度提升商业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企要想适应这瞬息万变的市场并在无数挑战中杀出重围,必须牢握数据驱动这把“开山刀”。


企业应怎样实现数据驱动?

不过要注意的是,企业要想实现数据驱动,不单单是引进几个工具、构建几个平台这么简单,有三点问题需要优先考虑:转型的意识、对业务的理解以及能力问题。

首先是意识层面,企业必须意识到未来数据的价值,具备数智化转型的概念;其次是对业务的理解,企业要保证业务领域对接到实际的业务需求,然后要把这个需求场景化;而能力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必须确保企业中有人且有能力,去帮助企业在数智化转型这方面完成从 0 到 1,从 1 到 2,从 2 到 10 的迭代。

最后才是工具层面的能力,通过工具将技术能力与业务场景融合起来,用各种算法或模型实现数据赋能,并解决实际业务场景的需求。近几年,以构建企业数智化能力为核心的中台架构便备受关注。

企业通过中台架构,可以打通并整合企业线上线下全渠道的业务数据,在数据接入集成后进行数据清洗、转换、加工、抽取,最后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规范和标准的数据管理流程,在数据得到有效管理后,再以数据资产为基础,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创建数据分析模型和算法模型,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和 AI 等技术,企业就可以实现智能分析、用户画像、行业数据图谱等数据服务能力并全盘把握数据,最终真正实现数据赋能组织、数据驱动企业。

除此之外,中台架构兴起的另一个原因,则与企业的试错成本脱离不开。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越来越庞大的后台系统无法及时响应前台需求,而在这两者之间加一层中台,用来统一封装后台子系统以及对接前台不同终端,就可以支持企业的快速试错及创新。

传统企业想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构建敏捷中台架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中台构建的过程中,企业想要做到“恰到好处”很难,经常会陷入缺乏理性思考,盲目跟风的境地。

大型企业的数智化实现需要在统一数智化规划与顶层设计、数据治理和关键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通过数智底座平台的支撑,提升组织整体的数智化能力,支持功能应用共享化,业务应用产业化,优化基础能力支持业务创新,实现管理变革。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