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sk命令是管理硬盘设备最常用的命令,先看下常用的参数
参数 | 作用 |
---|---|
l | 列出所有可用的分区类型 |
m | 查看全部可用参数 |
n | 添加新的分区 |
d | 删除某个分区信息 |
t | 改变某个分区类型 |
p | 查看分区信息 |
w | 保存并退出 |
q | 不保存直接退出 |
下面我们开始进行分区的创建
首先查看新增的硬盘的设备名称
这里的sdb、sdc、sdd都是我新增的,新增的硬盘设备是按顺序来显示的,比如我之前只有sda,那么再增加新的硬盘,它的设备名就是sdb,以此类推。本文以sdb为例。
现在我们用fdisk命令来管理/dev/sdb硬盘设备。
输入命令:fdisk /dev/sdb
输入参数p,来查看分区信息
输入参数n,添加新的分区
这里我们看到,由于是新添加的磁盘,所以主分区(primary)和扩展分区(extended)都是0个 ,我们想要添加的是主分区,所以输入p来添加主分区,或者直接回车也是默认添加主分区。选择分区号为1,当然选择234也可以,我们一般默认选择1。之后会让你选择起始扇区,这里使用默认值就可以。然后输入我们想要的分区大小,比如我需要5个G,那就是+5G。之后敲回车,那么sdb1分区就生成了。
但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我们需要查看一下是否真的生成,以及保存设置。
同样输入p来查看分区信息。
这里可以看到,已经生成了/dev/sdb1的分区。然后输入参数w,保存并退出。
至此,分区创建完成。
完成分区后,需要手动把分区信息同步到内核,可以手动输入partprobe命令,个人建议输入两次,效果更好。如果无法解决,就只能重启物理机。
之后就需要进行设备的格式化操作,格式化操作之前要确认你想要的文件系统,常用的就是ext3、4和xfs。
以xfs和sdb1为例:
输入命令mkfs.xfs /dev/sdb1,将/dev/sdb1分区进行格式化。
格式化完成后,就可以使用mount命令将分区挂载到目录上了。当然挂载的目录要提前创建好,否则是挂不上去的。
或者写入到/etc/fstab文件中。
顺便说下fstab文件中的每个字断的含义
字断 | 含义 |
---|---|
设备文件 | 一般都是设备路径(/dev/sd**)或者唯一识别码(UUID=***) |
挂载目录 | 指定要挂载的目录,目录需要提前创建好 |
格式 | 文件系统格式,EXT3、EXT4、XFS、iso9660等 |
权限 | defaults的默认权限为:rw、suid、dev、exec、auto、nouser、async |
自检 | 1为开机自检,0就是不自检。 |
优先级 | 开机自检的优先级,需要先设置开机自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