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互联网企业裁员的消息,隔三差五的刷爆网络,裁员浪潮,席卷整个互联网行业,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视频网站,包括最近的游戏公司都走上了裁员的道路,这种现象透露出的问题和现实反映了什么情况呢?
其实这种现象说明了这么几个情况。
一、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可能已经过增长红利期,进入了存量博弈的阶段。
1、用户数量已经发展到极限,增量用户已经没有多少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经过20多年的野蛮增长,目前已经发展到只要能上网的人,基本上都已经上网了,而且常规的手机APP也都已经下载使用了,基本上也没有多少增量用户了,像微信用户已经超过10亿,而且绝大多数来自国内,这就说明在可使用微信的年龄段的人,基本上都已经在用了,剩下的就是小孩和老人了,其他大厂的APP也类似,不下载的以后也不会下载,已经使用的以后还会使用,基本上不会有多数增量用户了。
2、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用户迁移成本很低。说实在的,在中国绝大多数APP中,像微信如此强粘性的产品,非常少,绝大多数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功能和使用上并没有特别的不同,也就是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这就导致用户迁移成本很低,和粘性不足。竞争手段也就很单一,再加上吸虹效应,用户很容易完全集中到某个大厂的产品上,就给同类型的产业成长留出的市场空间很窄。但只要大厂稍微有点惰性,用户也很容易迁移到其他产品上。
3、用户的注意力时间有限,而产品数量无限。每个用户一天也只有24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之外,剩下的时间却要由市场上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去争夺,去分流,产品数量的增多,必然会摊薄每个产品的流量,也由此导致产品争夺流量的入口的激烈化。
二、互联网企业的兼并垄断行为,压制了中小型创业者的生存空间,引起了监管反弹。
由于互联网企业用户资源争夺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驱使这些企业用尽一切手段去获得用户流量,就对互联网中所有可获得流量的企业和产品进行了强力的兼并和收购,给其他企业留下的市场空间就变得非常小,也压制了市场的创新活力,随即也就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限制垄断的措施和手段,对部分互联网公司原先的扩张行为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遏制,也驱使他们对这些在无序扩张中形成的部门进行解散和撤并,缩小经营规模。
三、互联网企业垄断的形成,降低了创新积极性,缺乏新产品和服务的驱动。
这些互联网大厂做大之后,产品的创新能力下降,保持竞争力的手段只剩下了通过购买具有前途的企业或者,模仿具有前景的企业的经营模式或产品,并通过巨额补贴的手段来挤压对手的生存,来获得市场优势地位。当监管趋严,原先的手段不再被允许的情况下,竞争力下降严重。
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资本充足,而投资机会缺乏的阶段。
进入这个阶段之后,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导致资本回报下降,进而使得市场环境更加恶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传导到互联网企业就会表现出营收下降,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就必须想办法维持竞争力,抗过经济下行的压力,而裁员就是最有效和最方便的手段了。
总的来说,当下互联网企业的裁员浪潮,实质上还是中国经济目前整体下行压力很大,这种压力已经传导到互联网大厂身上,而这些企业为了维持竞争力,在没有或缺乏好的回报率的投资项目的情况下,通过节流的手段,提升其原有产品的竞争力,也是其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