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小孩,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着。
学校放学时,一伙老人站在校门外翘首以盼,成了小学校门口一道亮丽的风景。
接孩子时,大多数都是老人帮忙背着书包,而小孩空着手,跟在身边慢悠悠地走着。不仅如此,有的小孩看见喜欢吃的零食非买不可,否则就大发脾气,直到老人满足了他的条件为止。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是书包太沉,有的小孩子体重可能还不如一个书包重,一二年级的小孩确实难以背动;二是隔代带人的弊端,很多老人无条件的纵容孩子,从而形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对于小学生书包太沉的问题,上级曾发过多个文件要求减负,可是书包却是越减越沉重。
记得自己读书的时候,背的书包很小,就是开学前临时用一块布让裁缝做一个布包,就是上好的书包了,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才会买一个帆布书包。
书包里的书也不多,只有语文和算术两本,加上两本练习本和几根铅笔就是了。
对于接送孩子上下课,在那个时代是闻所未闻的。不让孩子帮做家务就是最好的了,谁还有空闲时间,管孩子读书的事情。
上小学时,要走一里多的田间小路才能到达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就是用生产队的一间旧仓库,搭上几块木板,加上一个民办老师就是一所低年级小学了。
上学的路上,大家都是结伴而行,晴天还好,遇上刮风下雨的天气可就遭糕了,泥泞的小路,一不小心就会被摔个跟头,带的雨伞常常被大风吹翻。
那个年代,谁家都有三五个小孩,孩子的命也很贱,不像后来的独生子女那样珍贵,几个老人照应一个孩子,有的孩子连上高中都要大人接送,甚至是上大学还有父母陪读的,如此环境下的孩子,那有不娇气的道理。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现实却是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成人。有的孩子除了会读书以外,没有一丁点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导致孩子大学毕业以后,融入不了社会,成为高智低能的巨婴。
俗话说,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尊重孩子,而不是娇惯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不再要大包大揽了,要从小树立孩子的责任意识,把责任还给孩子,成人,永远比成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