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给您分享我做艾灸的经历,昨天的日记说到了,我做完艾灸后一抬头看到墙上贴了一张艾灸症状的图。我想这也许就是对于艾灸的量化吧,在与医生交流后,才知道这张图的意义。这张图中总共有8张艾灸后皮肤变化的图示,这也是以此判断病人症状轻重的依据。接下来,我把这八种状态分享出来,咱们一起来看看能不能找出量化艾灸的蛛丝马迹。
第一种状态是皮肤上有一个淡黄色的圆圈。
如果艾灸完出现这种状态,表明患者的体内湿气不多,是一个健康的体质。
第二种状态是皮肤上有一个淡黄色的圆圈,但是和第一种状态的区别是多了几粒浅浅的水珠。
这说明体内有湿气,但不是很严重。
第三种状态是被艾灸过的皮肤颜色是深红色或者叫酱紫色,皮肤表面还有被揪出的水珠,而且水珠又多又大。
这种症状是最严重的,属于体内经络严重淤堵,我看了一下自己的皮肤,大部分被灸过的皮肤表面都属于这种症状。
第四种状态,就是被艾灸过的皮肤的颜色是深红色,但是被揪出的水珠相对小一点。
这种症状也不轻,属于湿气加上淤堵。
第五种状态,就是揪出的皮肤颜色虽然浅,但形状不规则。
这种症状属于寒湿体质加上气血不足。至于寒湿体质、气血不足这两个症状都是模糊、笼统的词句,其实,也可以再进行量化,不过,我们本次的探讨并不会太深,因此,咱先不拐弯。
第六种状态,就是揪出的皮肤颜色发白,而且,揪出的水珠也发白,还是大水珠,这种症状属于寒湿体质,而且气血两虚。至于“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足”又是相对模糊的词,不过不急,我们仍不拐弯。
第七种状态,就是在揪出的皮肤中有结晶装的小颗粒。
这种症状表示寒气较重。
第八种状态,口味相对较重,在揪出的皮肤中出现了水泡。
有人说是烫出的水泡,而图示上显示的是一种好的现象,表示体内的湿气外泄,已经被揪出来了。
以上就是通过艾灸来判断身体症状的八种状态,当然,并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另一个角度的判断,就是每个穴位对应着身体的某个器官。根据以上八种状态和穴位点就可以判断出身体的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
比如,我昨天艾灸完后,对应的症状可以看出对应胃的穴位都是很深的颜色,而且还有很多大的水珠,如果按照这种对应方式,应该是我的胃有问题。但是,仅仅是这些,我觉得还是不能证明艾灸的靠谱程度,而且,在与这位医生的沟通中,她之所以相信艾灸,是因为它有很多案例的基础,其中有两个典型的案例,一个是他通过艾灸治好了一个牛皮癣患者,另外,还治好了一个极端症状的患者。也许这些案例在中医的海洋中成千上万,但是,中医的临床治疗案例多为医生自述或部分患者口头转述,因此,这也是中医不被人认可的悲哀之处,总是缺少让公众可以信服的证明案例。
那我们该如何让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传统瑰宝向世人证明呢?此时,我的脑海中跳出来四个字:“双盲试验”。
由于篇幅关系,我会在明天的日记中继续给您分享如何用“双盲试验”来量化和证明艾灸的有效性。
最后,分享今天日记的感悟:“没有体验就没有发言权。”
好了,今天的日记就写到这里,《惢客创业日记》咱们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