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读书之思

读书之思_移动互联网

image.png

想起了初识语文课的课文: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依稀如昨,耳畔旁响起了郎朗的读书声,亦记得老师说一二三,同学们齐口回到,要坐端,或者是三二一,坐整齐。

接触的第一本纸质书籍应该就是学校发的课本了。由于家里没什么书,当新书到手的时候,就会找大人要报纸,然后把书面裱起来,然后班里的同学都会对比一下谁弄的漂亮,整齐。然后用记号笔,在装裱的正面写上,语文或者是数学的标识。

新书到手,装裱,然后使用时悉心呵护,虽然在里面做了很多的笔记,或者是画了很多的重点,不过学期学完,书依旧八成新,即使给下一期的学生使用,也是完全没问题的。爱书并惜书,是从小就养出来的习惯了。

要说真正启发了看书的这个技能,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

初中一个星期的伙食费,十五到二十元之间。要说有多的钱去买书,好像也不怎么现实。这就得感谢班主任了,从班费里面拿出了大部分购买了课外书,然后放在教室的图书角,每个人周末回去都可以在班长那里登记然后周末带回家看,或者平时也可以借阅,只需要登记一下就可以了。

学过的古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余幼时即嗜学,尝趋百里外。

读书的时候,百里外是不敢夸口的,不过二十多里路还是有的,亦是如此。读书学习是一种氛围。今天突发奇想,说灵芝这类仙草生长在什么地方呢?那么长灵芝仙草的旁边又长了些什么植被呢?这些植被又是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最终在悬崖峭壁上迎风傲雨的呢?

要说看的第一本课外纸质书是什么作品,已经不记得了。要说有印象的纸质书有哪些,这个到还比较记忆犹新。

《欧也妮•葛朗台》,用尽手段收集金币,然后自己给自己造了一个小金库,里面放满了金币,用其一生在囤积财富,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金钱,即使最后在死亡到来的时候,也依然守着他的金币。空有这许多财务,不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幸福,要它何用?

接着看了《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母亲》《钦差大臣》,应该还有一些书,不过却想不起来书名了。

那个时候的电视只能播放一两个台,有时候还需要到院子里,不停的移动天线来换台,更少的时间投入到电视上,就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读书上。

还是很喜欢重庆影视频道的,应该有十年的时间,一直播放的是武侠剧,虽然说打打杀杀不好,但是里面所宣扬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和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最高读书理想一模一样。不过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

或许曾经也在心里问过自己,读书有什么用?当时想的是考大学。又或者是反向推论,小的时候,不读书还能做什么?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说有个放牛娃,有一天遇到一个老者,
老者问他,你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呢?
放牛娃,爽快的说到,娶个媳妇。
老者继续说到,娶了媳妇后呢?
放牛娃回答道:“生两个娃”
老者继续问道:生完娃后,想让他们做什么呢?
放牛娃回答道:“继续放牛......”

小时候读完,觉得放牛娃还是挺幸福的,自由自在,放牛娶妻生子。
现在再读,上面的想法应该是往美好里想的那种。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心酸。谁都会想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一点,这个出发点是没有错的。

偶然间读到这么一段文字: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作家龙应台对他儿子安德烈说。

或者用自己的话来说,读书或许是通往罗马比较平坦的那一条路吧。

小时候读书,更多的是兴趣使然,情随心动。长大后读书,多了几分为读书而读书的功利性在里面。变得不那么纯粹了。加上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生活的节奏加快,跟多的是快餐阅读,读完就走,读完就丢,我也没搞懂,为啥每天推送的新闻热点都是某某某明星有怎么怎么样了,话说普通人忙着过好自己的生活都忙的起早摸黑了,哪里有那闲情和时间去关心其他的呢?

回到读书的话题上来,我们经常会问:请问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文章呢?然后某某某跳出来告诉你,你需要读书破万卷,然后就可以写好了。然后我就去浩瀚的书海中去读书,发现庄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3。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里其实有个误区,就是非常多的人会告诉你你需要读书,读更多的书,但是没有一个人会告诉你,你需要具体读些什么书。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我现在也还是困惑的,希望通过不停的阅读,能解开这个迷惑吧!

做一件事情会疲倦吗?我想,会的。那么读书也是一样的,读书读疲倦了,就应该停下来一段时间,当再次相遇,便又觉得分外亲热了。

曾想,读书的理想状态是不是需要,找个远离发动机轰鸣的地方,然后泡一壶热茶,席地而坐,手捧一本书卷,在阅读的同时,还能时不时的听闻几声鸟鸣呢?

当然,很难找。更符合实际一点的,应该是到当地的图书馆里面,找个安静的角落,一坐便是一下午,然后合上书本,带着自己的思考,踏上回去的公交或者地铁。偷得浮生半日闲,此间只与书相伴。

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自己对生活的不同理解;随着遇到的人和事的不同。把这其中关系到读书的这部分梳理出来。

最后用古人的曾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勉。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