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购买了《少即是多》这本书,发现真是写的挺不错的,本来我认为这本书可能与市面当比较流行的极简主义比较类似,却发现这本书并不是这样的,书名起的比较有迷惑性,这本书的内容我认为这样的;
书的开头作者通过种种实际数据,并通过日本和丹麦等北欧国家的幸福指数对比说明,表明从物质生活当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理由就是日本虽然是经济大国,国民富足,但是国民幸福指数却很差劲,而丹麦这种经济不怎么发达且税收较高的国家国民幸福指数却遥遥领先于日本;
为什么从物质当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呢?
如果从佛学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会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奇怪,因为在佛学的理论当中,从来不会将幸福放到对外的驰求上,佛学认为:“将快乐和幸福放置到对外在事情的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喝的越多就越渴”。可能本田直之没有学过佛学,他并没有从佛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件事情,他是通过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来向读者展示为什么得到的物质越多越得不是到满足,作者并没有否定从物质当中会带来幸福感这一说法,但是通过新时代和旧时代人们在购买东西时的心态变化来说明通过购买物质带来的幸福感正在逐渐下降,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吧!在新中国成立刚成立时,基本的生活物品都比较匮乏,村子里面如果谁买了一台电视就是了不得的大事,在这样的时代,购物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的且令人难忘的体验,就像我们村子里面一样,现在我父母依然还记得在当年谁是村里面第一个购买电视的人;而现在如果哪怕新买了房子和车,这种兴奋也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并且很快因为身边人的房子和车子比我们的更好而陷入苦恼;
那么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追求幸福呢?
作者说难忘的经历和体验会让我们终身受用无穷,应当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积累人生的体验和感受上,而不是对外在物质的追求上,这也是很多人热衷于旅游的原因。这一点我十分赞同,几年前我的胳膊发生了相当严重的骨折,在医院住了很长的时间,让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的认识的作者当中,李笑来对旅游不感兴趣,李笑来的理由很直白,他说在相比于看书而言,在旅游当中遇到聪明人的概率实在是太低,本书的作者听到李笑来这一段话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本书的作者提供我们出去旅游的原因并不是去看什么景物或见什么聪明人,而是去不同的地方切实体验不同的地方的文化,通过不同文化刺激自己的思维,让思维变得更敏感,活跃,作者认为一个人老是在一个地方呆着会向思维产生僵化,对工作和生活都没有什么好处;
嗯,到了关键的时候了,我认为“通过不同的场景变换产生对思维的刺激,让思维变得更敏感、活跃,让工作和生活保持愉悦感”这句话就是这本书最为鲜明关键的思想,其它的思想都是一些老生常谈了,比如不要以工作为中心,而是以自己为中心、双城生活、不计目标的形成一套系统等等;
如果让我给这本书打分的话,我会打的比较高,因为我觉得这本书让我相见恨晚,尽管书里面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我早已经了解过的,但是作者的高明之外就是向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告诉我人应该这么活着,并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活,和确切的指导意见,这是一整套的方法论。
我觉得大多数父母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作者通过亲身经历真诚地描述了一种非常好的价值观,与主流的思想并不一样,应该当把这些观念从小就传输给孩子,告诉孩子们,生而为人,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活在世上;
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我上述所说的仅仅是本书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小小一部分,除此之外,这本收还附带了几十种指导生活的建议,都相当的诚恳,其中有一条是不依赖平台,而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个人品牌,这不就是孔子所讲的,君子不患无位。君子不担心没有自己的位子,放到现在就是不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不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呢?因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有足够能力的前提就是不依赖平台,而是依赖自己的能力或影响力;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在大学时担心的问题就是找工作,很少有人担心自己应该以一种什么方式活在这个世上……
另外,我还有一个好玩的发现,那就是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与一些名人解读这本书的感觉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