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a:
osi,tcp/ip,ipv4地址,vlsm,cidr,设备的登录与基础配置
dhcp,静态路由,rip,ospf,vlan,acl,nat
osi 七层参考模型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应用层 抽象语言–编码
表示层 编码 – 二进制
会话层 提供应用程序地址 – 无标准
上三层,应用程序加工数据的部分–数据应用层
下四层,数据流层,负责数据传输
传输层 数据分段(受mtu的限制) 提供端口号 – tcp udp
网络层 Internet协议 – IP 提供ip地址,进行逻辑寻址
数据链路层 在以太网中2层=逻辑链路控制层 - LLC + 介质访问控制层MAC 提供MAC地址进行物理寻址
物理层
mtu:最大传输单元
端口号:16位二进制 0-65535 其中 1-1023注明端口 静态端口
1024-65535 动态端口 高端口
终端与服务器通信时,使用随机的高端口对应本地进程号,使用注明的静态端口标记具体访问的服务器服务;端口号的核心在于区分本地设备的进程与服务端具体的服务
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 – 仅完成传输层的基本工作(分段,提供端口号)
TCP:传输控制协议
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在完成传输的基本工作之上,还需额外保障传输的可靠性;
面向连接 — 通过三次握手建立端到端的虚链路
可靠传输 — 4种可靠机制:确认 排序 流控(滑动窗口) 重传
UDP:可以单播、组播、广播;但TCP:只能单播通讯;
名词注解:
1.OSI与TCP/IP的区别:
层数不同 OSI – 七层 TCP/IP – 四、五层(上三层 = 应用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分合)
TCP/IP的网络层仅支持IP,OSI支持所有
TCP/IP支持跨层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