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promise 全网最详解释,包括各方法和手动实现Promises/A+ 规范(1)

陆佃 2022-04-01 阅读 75

1.Promise 的含义

所谓Promise,简单说就是一个容器,里面保存着某个未来才会结束的事件(通常是一个异步操作)的结果。从语法上说,Promise 是一个对象,从它可以获取异步操作的消息。Promise 提供统一的 API,各种异步操作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

Promise对象有以下两个特点。

  1. 对象的状态不受外界影响。Promise对象代表一个异步操作,有三种状态:pending(进行中)、fulfilled(已成功)和rejected(已失败)。只有异步操作的结果,可以决定当前是哪一种状态,任何其他操作都无法改变这个状态。这也是Promise这个名字的由来,它的英语意思就是“承诺”,表示其他手段无法改变。
  2. 一旦状态改变,就不会再变,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这个结果。Promise对象的状态改变,只有两种可能:从pending变为resolve和从pending变为reject。只要这两种情况发生,状态就凝固了,不会再变了,会一直保持这个结果,这时就称为 resolve(已定型)。如果改变已经发生了,你再对Promise对象添加回调函数,也会立即得到这个结果。这与事件(Event)完全不同,事件的特点是,如果你错过了它,再去监听,是得不到结果的。

2.Promise基本用法

ES6 规定,Promise对象是一个构造函数,用来生成Promise实例。

  menumy(commit)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menumy().then(res=> { // 异步数据请求
        resolve(res)
      }).catch(error => {
        reject(error)
      })
    })
  },

Promise构造函数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该函数的两个参数分别是resolve和reject;

resolve函数的作用是,将Promise对象的状态从“未完成”变为“成功”(即从 pending 变为 resolve),在异步操作成功时调用,并将异步操作的结果,作为参数传递出去;

reject函数的作用是,将Promise对象的状态从“未完成”变为“失败”(即从 pending 变为 reject),在异步操作失败时调用,并将异步操作报出的错误,作为参数传递出去。

Promise实例生成以后,可以用then方法分别指定resolve状态和reject状态的回调函数。也可以用thencatch分别指向resolve状态和reject状态的回调函数

Promise.catch方法是.then(null, rejection)的别名,用于指定发生错误时的回调函数。

// 第一种
menumy().then((res)=>{
  // success
}, function(error) {
  // failure
});
// 第二种
menumy().then(res=>{
  // success
}).catch(error=>{
  // failure
});

下面是一个Promise对象的简单例子。

  menumy(commit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ole.log('执行1');
      setTimeout(resolve, commit , 'done');
    })
 },
 menumy(100).then(res => {
   console.log('执行3');
   console.log(res );
 });
 console.log('执行2');
 // 执行1
 // 执行2
 // 执行3

上面代码中,menumy方法返回一个Promise实例,表示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发生的结果。过了指定的时间(ms参数)以后,Promise实例的状态变为resolved,就会触发then方法绑定的回调函数。由此得出项目得接口请求都可以使用Promise来进行封装,如axios就是返回得Promise

注意,调用resolve或reject并不会终结 Promise 的参数函数的执行。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1);
  console.log(2);
}).then(r => {
  console.log(r);
});
// 2
// 1

上面代码中,调用resolve(1)以后,后面的console.log(2)还是会执行,并且会首先打印出来。这是因为立即 resolved 的 Promise 是在本轮事件循环的末尾执行,总是晚于本轮循环的同步任务。

一般来说,调用resolve或reject以后,Promise 的使命就完成了,后继操作应该放到then方法里面,而不应该直接写在resolve或reject的后面。所以,最好在它们前面加上return语句,这样就不会有意外。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turn resolve(1);
  // 后面的语句不会执行
  console.log(2);
})

如果 Promise 状态已经变成resolved,再抛出错误是无效的。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resolve('success');
  throw new Error('err');
});
promise.then(res=>{
 console.log(res) 
}).catch(error=>{ 
 console.log(error) 
});

上面代码中,Promise 在resolve语句后面,再抛出错误,不会被捕获,等于没有抛出。因为 Promise 的状态一旦改变,就永久保持该状态,不会再变了。

Promise 对象的错误具有“冒泡”性质,会一直向后传递,直到被捕获为止。也就是说,错误总是会被下一个catch语句捕获。

promise.then(function(res) {
    // success
  }, function(err) {
    // error
  });


promise.then(res=> {
    // success
}).catch(error=> {
    // error
});

上面代码中,第二种写法要好于第一种写法,理由是第二种写法可以捕获前面then方法执行中的错误,也更接近同步的写法(try/catch)。因此,建议总是使用catch方法,而不使用then方法的第二个参数。

跟传统的try/catch代码块不同的是,如果没有使用catch方法指定错误处理的回调函数,Promise 对象抛出的错误不会传递到外层代码,即不会有任何反应。

Promise.finally()
finally方法用于指定不管 Promise 对象最后状态如何,都会执行的操作。该方法是 ES2018 引入标准的。

promise.then(res=> {
}).catch(error => {
}).finally(() => {
});

上面代码中,不管promise最后的状态,在执行完then或catch指定的回调函数以后,都会执行finally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

finally方法的回调函数不接受任何参数,这意味着没有办法知道,前面的 Promise 状态到底是resolve还是reject。这表明,finally方法里面的操作,应该是与状态无关的,不依赖于 Promise 的执行结果。

Promise.all()

Promise.all方法用于将多个 Promise 实例,包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

const arr = Promise.all([a1, a2, a3]);

Promise.all方法接受一个数组作为参数,p1、p2、p3都是 Promise 实例,如果不是,就会先调用下面讲到的Promise.resolve方法,将参数转为 Promise 实例,再进一步处理。(Promise.all方法的参数可以不是数组,但必须具有 Iterator 接口,且返回的每个成员都是 Promise 实例。)

arr 也是一个Promise包含then,catch,finally
arr的状态由a1、a2、a3决定,分成两种情况。

(1)只有a1、a2、a3的状态都变成fulfilled,arr的状态才会变成fulfilled,此时a1、a2、a3的返回值组成一个数组,传递给arr的回调函数。

(2)只要a1、a2、a3之中有一个被rejected,a的状态就变成rejected,此时第一个被reject的实例的返回值,会传递给arr的回调函数。

Promise.race()

Promise.race方法同样是将多个 Promise 实例,包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

const arr = Promise.race([a1, a2, a3]);

区别all得是只要a1、a2、a3之中有一个实例率先改变状态,arr的状态就跟着改变。那个率先改变的 Promise 实例的返回值,就传递给arr的回调函数。

Promise.race方法的参数与Promise.all方法一样,如果不是 Promise 实例,就会先调用Promise.resolve方法,将参数转为 Promise 实例,再进一步处理。

3.Promise链式调用

Promise 实例具有then方法,也就是说,then方法是定义在原型对象Promise.prototype上的。它的作用是为 Promise 实例添加状态改变时的回调函数。前面说过,then方法的第一个参数是resolved状态的回调函数,第二个参数(可选)是rejected状态的回调函数。

then方法返回的是一个新的Promise实例(注意,不是原来那个Promise实例)。因此可以采用链式写法,即then方法后面再调用另一个then方法。

menumy("json").then(function(json) {
  return json.post;
}).then(function(post) {
  // ...
});

上面的代码使用then方法,依次指定了两个回调函数。第一个回调函数完成以后,会将返回结果作为参数,传入第二个回调函数。

采用链式的then,可以指定一组按照次序调用的回调函数。这时,前一个回调函数,有可能返回的还是一个Promise对象(即有异步操作),这时后一个回调函数,就会等待该Promise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才会被调用。

下面第二章会讲解Promise 和 async/await 的异常处理,中得坑和手动实现Promises/A+ 规范,
如果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点赞 收藏 评论 关注一条龙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