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在《得到》课程《自我的诞生》中,讲了一个概念——粘性思维。
在关系中,一个人想当然地会认为,关系中的另一个,应该理解和明白自己,他也认为自己能够了解另一个人。
可是,既然相互了解,那为什么会有下面的说法呢?
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3,都是别人的错,不能怪我。
武志红认为,这是源自人们的共生心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这与你童年时共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关。
也就是说,你陷入了透明幻觉。
透明幻觉,是指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我不用说,你就该知道我是怎么回事。我们之间,是透明的,根本不用沟通。
很多浆糊逻辑、糊涂哲学,粘稠思维,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一定程度的透明幻觉。
进入这种幻觉的人,会把自己的想象,当成了真实信息,由此,就会缺乏基本的现实检验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假设,我们需要在关系中,多沟通才能了解对方,需要多探索内在,才能了解自己。
常见的粘稠思维,就是不能就事论事,而是把所有的事都粘在一起。
解决它的办法就是,增加一个字“的”。
比如:你的衣服很干净,而不是你很干净。
又比如:你的作业没有完成,而不是你没写完作业。
强调“的”,就是要把“事”和“人”分开,避免陷入偏见或者僵化的糊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