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SS的基本了解
CSS代码,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选择器:决定针对哪些元素进行修改
属性和值都是针对被选中的元素进行的。
二、CSS的另外两种使用规则
1.行内样式表-内联样式表
通过标签的style 属性来设置的样式,不需要写选择器(只是针对当前标签生效)
注意:行内样式的优先级高于上面所说的内部样式(即使用选择器),如果两边同时尝试设置不同的属性值时,行内样式会覆盖内部样式~
2.外部样式表
当CSS进一步的复杂了之后,就可以把CSS单独放到一个文件中,然后再html中单独引入~
注意:外部样式写的代码,如果代码修改了,不一定为立即生效!!!(受限于游览器缓存的影响)
原因是:当浏览器首次访问网站的时候,就会下载这下css到本地,后面第二次再访问的时候,这些css就不必再重新下载(浏览器缓存),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提高访问速度~
解决措施:强制让浏览器刷新就OK,强制浏览器从服务器重新下载CSS(ctrl + F5)~
有没有什么措施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呢?当然有,对于小白来说,可能并不知道这里的强制刷新操作,那么在实际开发中,采取的思路就是,如果CSS文件修改了,就改一下css文件的名字,此时当浏览器在加载css的时候发现这个新的css文件之前没有缓存过,就会自动去重新加载CSS,这样就能保证新版本的CSS一定会被浏览器加载!
三、CSS选择器
1.基础选择器
(1).标签选择器
选中一类标签,就会让当前页面的所有这类标签都被选中~选择器部分直接写标签名~
此时可以看到所有的p标签都按照CSS中的标签选择器所修改~
(2).类选择器
在标签选择器中,范围太大了,有的时候,希望只修改其中的一个元素,其他的元素不修改,因此,就需要使用类选择器~这里的类仅仅是一个分类的效果。
在CSS中创建“类”通过这个类来手动指定哪些元素要遵守该样式~
(3).id选择器
每个html元素都有一个id属性,要求这个属性是整个页面中唯一的值,也可以通过这个值来找到对应的元素!
(4).通配符选择器
选中页面中所有的元素,存在的意义往往是“消除浏览器默认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