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是自然科学、物理学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分支,在现如今的时代里也是极具创造力、生命力的一门学问。
在 2022 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克服认识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如北京理工大学陈泽婵同志等论文《基于 Unity3D 的移动增强现实光学实验平台》中所运用的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技术,一种将真实环境和虚拟现实的景象结合起来的一种技术(以下简称AR)。但非常专业的AR对硬件有较高要求,需要有对应的图形输入设备、显示设备、跟踪设备和计算机。如果退而求其次使用相对更加普及的手机移动设备却又会受到手机厂商的产品的性能限制,实际AR体验并不是很好,卡顿、操作繁琐等问题影响学习体验。
这限制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综合性能越来越强大,已基本能满足增强现实的硬件要求。摄像头与画面清晰度也能基本满足中小学教学需求。但对于大学物理、光学教学仍然力不从心,中小学学生更多注重了解物体的“形”而非更深层次的“质”。因此只能制作相对低龄的教育材料,仍有画面简陋、实际操作性和可交互性比不上虚拟现实技术的缺点。
再如四川大学孟宏源同志等在《虚拟现实(VR)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的应用分析》提到VR 技术能够克服高校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借助VR技术教学可以降低成本。
虚拟现实技术(以下简称VR)得益于较高的仿真性,以此以Pc开启客户端进行模拟可以实现以往难以快速达成的实验。 但开发 VR 技术的厂家数目日益增多且门槛似乎越来越低,并且通过最近几年的高校实验室设备应用情况来看,有更多的厂商开始对高校教学的应用 VR 技术进行尝试,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市面上的VR产品鱼龙混杂、优劣参半。
但一方面,光学实验作为如今高校理工科光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与特点。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反映光学理论抽象、概念深奥、实验调试难度大、操作极为繁琐以及难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等问题,因此学习和掌握光学知识有存在于现实的困难性。
另一方面,光学实验的仪器普遍要求高精密度、高稳定性的实验平台、合理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这对高校的硬件配置要求较高,普通高校难以承担高昂的实验室的建设与维护费用,为了搭建物理实验平台往往需要数以万计的支出以购买大量实验器材。同时光路的搭建和仪器的调试对于学生而言大多耗时且费力,稍有失误前功尽弃,需要不少的时间排查问题,大大限制了教学效果。
而VR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让用户进入一个仿真的现实虚拟世界中获得相应的体验。用户与虚拟世界中的实体对象在有效互动时需以交互设备或者其他输入设备为支撑,犹如身临其境。[8]这是一种较为先进且贴合实际需要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经过数年发展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虚拟现实技术比增强现实技术模型可以更加细致、沉浸感更强。并且稳定性也会更高。为此,我提出并参与制作“菲涅尔双棱镜干涉”的仿真实验,应用专业知识制作出最贴合专业课要求的教学软件。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虚拟仿真模型可以实现物理现象的精确模拟。由于菲涅耳双棱镜干涉数字模型对双棱镜干涉现象的模拟是基于 Windows系统的模拟视窗, 完全脱离了实际的实验环境, 所以能克服传统实验环境中许多不利于实验的因素。不过与之相对应的,由于脱离实际环境,由此产生的误差将会是产品升级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