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原因上周在华为杭研所呆了一周,在杭研所内部路边的旗子上看到一句标语: 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
深有感触!华为这家企业能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界的领头羊不是没有原因的。就好像一棵树,树根向下能扎到多深,树冠向上才能拔多高!
其实企业如是,国家民族也如是,个人也如是。一个人在工作、事业、人际关系、个人成就等方面,最终能达到多少高度,很大程度取决于自己年轻时的积累。
回顾我录制嵌入式linux核心课程是在2015-16年,但是这套课程里讲的东西其实都是2010-2012年那两年学习到、领悟到、积累到的。你的收获可能比付出要晚好几年,甚至几十年(养小孩就是典型的二十多年积累,养出一个青年才俊)。
小时候跟父母种地,田间地头的时候经常听到大人讲谁家的收成好谁家不好,然后就会讲到谁家(收成不好的)播种的时候出苗就不好,谁家(收成好的)施肥浇水的时候从来没耽误又舍得投资。当时懵懂无知不甚了了,现在想想其实天下事都是相通的,收获的时候你产量不高后悔已经没用了,因为你没有时间机器回到几个月前去给它施肥浇水。
庄稼一年一茬甚至两三茬,错过了今年明年还可以再开一局。但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机会,无法重开一局。很多人以为人生漫长七八十年呢,但是实际上决定人生的就是那关键的十来年。你小学初中高中的努力决定上什么大学,大学以及毕业后那十年的成长期的努力决定你35岁人到中年时的状况,进而决定你后半辈子的最终人生高度!
为什么会有35岁中年危机的说法,为什么很多公司会清理35岁以上的沉淀层。因为事实就是大多数人35岁左右就定型了。人生就是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到35岁如果还没进入一定层级的关卡,后面大概率也没机会了,所以大公司需要清理你给更年轻的后浪们腾地方。
怎么办?亡羊补牢有时候真就晚了,当你错过了积累期,到了收获期一无所获时才警觉往往来不及了,人生已经定型了。当年根扎的不够深,如今向上生长就会后继乏力!
当然,35岁只是举个例子,不是说真的人生到了35岁就完全没机会了。你换个角度思考,35岁从零开始生长,到了45岁是不是也是十年经验的资深从业者了。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更要懂得早早把握机会提高自己。
这几年一直在做教育,讲了很多课,看了很多同学的迷茫,入门,拿到高薪offer,职场打怪升级……大量案例表明,一个人的积累和扎根能力非常重要。反映在IT行业就是编程基本功问题。我经常讲一句话,难的学不会是因为简单的没学好。越来越觉得有道理!
我自己也是同样的情况。今年买了几十本行业经典书籍,有C++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的,CPU和计算机原理的,操作系统的等等。当年读书时并不懂得这些书中蕴含的财富,如今有了多年实践经验,能够从需求端融会贯通去看待知识本身时,才发现这些经典书籍的可贵。
我要通过精读这些书籍来让自己扎根更深,汲取到更本质和深厚的营养元素,这样才能让我的课程更有价值,让我在IT教育这条路上有机会“捅破天”!
见贤思齐焉,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