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我向老师请了假,跟着爸爸去了临安的天目山。 我们早上六点就乘车出发了,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的,可我的心早就飞到了几百里外的天目山上了。原本是上午就能到达,可是路上的堵车害得我们中午才到了天目山下,真让我心急如焚。 我们在山脚下吃好中饭,就乘着当地的车一路盘山而上。从车窗往外望,群山连绵不绝,对面山腰上郁郁葱葱的。因为是深秋,树叶的颜色也各不相同的,在一大片墨绿色中夹杂着红与黄深浅不一的颜色。山上的茅草开着白色的花,路边青青的竹子下开满了各色的野菊花,还有些奇形怪状的岩石裸露着它们灰色的身躯。远远望去,那些山就好像被穿上了一件彩色的花衣,漂亮极了。那一条小溪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时隐时现,仔细一听,还能听到沙沙的水流声,就好像在轻轻地哼着歌儿。 车子一路颠簸,到了龙凤尖我们才下车,后面的山路只能步行了。在幻住庵旁朝西望去,只见白茫茫的一片,啊,是云海!我这才知道我已经站在了海拔1100多米的山腰上了。山道的两旁,全是不知名的大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柳杉,几米粗的腰身,几十米的身高,笔直地站着,树皮呈棕色的鳞片状,就像是穿着一身铠甲的武士,难怪当地人称它们为天目山上的四大金刚之一。但是最有趣的还是有一棵树上居然长着一个鹰头样的树枝。顺着石级往上爬,踩着一路银杏树金色的落叶,路过一汪绿色的半月池,我们来到了四面峰。四周全是悬崖峭壁。因为天目山形成于第四纪的冰川期,岩石坚硬,所以这一山段,到处是裸露在路面上的树根,有的弯弯曲曲延伸十多米,有的竟然把树的下半身围了起来,有趣极了。来到一线天,两块峭壁把天挤得像一根线一样细。从上往下看,自己就好像是骑在别人的背上了,好惊险!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匆匆经过五世同堂、开山老庙,然后到了大树王。传说乾隆皇帝来到天目山,看到这棵树最粗,就弄下腰带来量它的粗细,后来百姓们就认为沾着皇气的树皮能治百病,就争着剥它的皮,大树也终于被弄死。看着这棵已死了好多年的树王,我只能责怪乾隆的多事和百姓的无知。 由于没有时间去登1500多米高的顶峰,我们只能下山了。来到山下,我再次抬头看那高高的山峰,感觉自己很渺小。心想,下次再来,我一定会登上峰顶的。 【名师点评】华夏名师网签约名师 王其凯(山东宁津县育新中学) 这是一篇记游作文。作者以时间为顺,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显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作者从山脚下写起,这时作者是在车中,就写一路所见,有远景,有近景,各具特色,但多是概括描写,因为看不仔细。到达龙凤尖后,作者下车步行,所写景色就变得细腻起来。"树皮呈棕色的鳞片状,就像是穿着一身铠甲的武士","有一棵树上居然长着一个鹰头样的树枝",这些都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匆匆经过五世同堂、开山老庙",因行色匆忙,所以景色也就略去不写了。之后写大树王,作者又引用传说,表达了对大树王命运的惋惜。最后写自己下山后再次回望,结构完整。 作者文章中注意按照行踪,根据观察做出详略安排,看得细的详写,看得粗的略写,详略得当。作者在文章中还恰当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如"两块峭壁把天挤得像一根线一样细",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险怪。 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