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悟空编辑器,从使用到放弃再到期待——编辑器的未来展望

写作的需求

写作是一个时间段内的活动,其核心是文字和图片、视频等素材。写作又不仅仅只是写作,也是阅读。

从传统角度来说,写作的第一需求是内容存取,第二需求是内容排版,第三需求是内容发布,合起来就是内容管理

从现代角度来说,服务下沉扁平化,写作即成果,传播即发布,一切都是无缝衔接,换句话来说是文章的编采发一体化

以下从使用编辑器编写文章的角度来展开。

从作者出发

内容是写作的核心

写作是一个脑力活动,尤其是写作系列文章时打磨耗费的精力更多,因此作者关注的是内容本身。基于实际写作的经验,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项最佳实践。

  • 编辑器的呈现内容越接近内容本身越好(只需要打磨内容,不需要打磨服务)
  • 编辑器的呈现样式越简单越好(任意设备任意应用均可编写,可以共享)
  • 写作辅助标记简单易用(过于复杂的标记增加管理的复杂度,很有可能文章弄糟)

排版是发布的约束

排版是内容发布的必过关卡,但凡写过论文或者公文的都知道。排版的目的是让内容在渲染后具有某种规范性或者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易读或者吸引读者。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项最佳实践:

  • 固定的排版风格为好(一旦选择,无需更改)
  • 排版最好和内容无关(懒人风格,后期修改时也无需因为已经排版而造成修改困扰)

从平台出发

作者的内容组织也是平台的内容组织

作为专业的知识平台,深度和广度是基础指标。广度可以从选材体现,但深度只能从文章内容体现,进而体现在内容结构和知识点上。为了促进作者写作,我们可以考虑到:

  • 内容组织的方式越简单越好(自动生成目录导航、便利管理素材、自动摘要等)
  • 内容辅助的方式越丰富越好(选材重复提示、最新关联内容提示、优秀内容提示等)

文章的排版样式也是平台分发的样式

用户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使用电脑、手机、平台等不同尺寸的设备,设备本身也可能使用某种主题模式,在使用时间上也区分白昼和黑夜模式。 而这一切显然是不能靠作者自己排版定制样式生成,需要靠平台实现。也就是说:

  • 作者定义文章内容的格式,平台定义文章内容的样式
  • 平台根据用户阅读的设备和模式采用适配的样式

对编辑器的需求

作者 VS 编辑器

综合上文,作者对编辑器最核心的需求是内容编辑,而编辑器给予作者的,不至于文章。始于文章,应该延伸到整个平台。

悟空编辑器

51CTO 博客目前提供两种编辑器,悟空编辑器和 Markdown 编辑器。

image.png

::: hljs-center 悟空编辑器工具栏 :::

image.png

::: hljs-center Markdown 编辑器工具栏 :::

目前的悟空编辑器兼容 Markdown 内容,也具有了 Markdown 编辑器的全部功能,从形式上来说,已经不错了,尤其是对写作新手友好。

所见即所得编辑器的问题

写作时马上需要的是格式,而不是样式。

作为一个已经写了一个系列10篇文章的作者来说,对悟空编辑器是爱恨交加,喜欢其方便,囿于其样式。

markdown-screen.png

::: hljs-center Markdown 编辑器内容预览 :::

wukong-screen.png

::: hljs-center 悟空编辑器内容预览 :::

就纯粹写作来说,Markdown 编辑器的体验已经很好了,全屏模式下简洁得很舒爽。

换用悟空编辑器是另外一种感觉,将 Markdown 内容粘贴后自动转换后对比一下。可以看到悟空编辑器的特色功能,也可以看到 H2 和 H3 的样式显示不合适。

不可控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 复制的带样式的文本的维护
  • 表格内容编辑和维护
  • 图片样式的维护
  • 多余空行的处理
  • 自定义样式在不同平台的呈现

所以,所见即所得编辑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与样式的融合阻碍了对内容的便利管理。

编辑器的未来

编辑器的未来实际上就是内容的未来,所以

  • 内容和样式分离管理,自动适配多设备,适配黑夜模式
  • 内容的多端管理,纯文本可以随时随地编写
  • 内容的智能辅助服务,自动摘要,选题提示,活动提示,
  • word 内容导入成为遗留模式

编辑器就是内容创作工具。期待悟空编辑器支持工作空间,实现内容的云创作。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