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概要

前行的跋涉者 2022-04-01 阅读 77
网络

文章目录

分层的基本原则

  1. 每层都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降低大系统的复杂度。
  2. 各层之间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3. 各层功能的精确定义独立于具体的实现方法,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 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5. 整个分层结构应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在各个层次中,每个报文都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数据部分(SDU1),一个是控制信息部分(PCI2),他们共同组成PDU3

在各层传输数据的过程中,把第n+1层收到的PDU3作为第n层的SDU1,加上第n层的PCI2,就变成了第n层的PDU3,交给第n-1层后作为SDU1发送

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的概念

1、协议

2、接口

3、服务

协议和服务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 协议时控制两个对等实体间之间通信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的协议,还需要提供下一层的服务

协议和服务概念的区分:

​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层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 2、协议是水平的,协议控制的是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的规则。但是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


OSI模型中将原语划为4类:

  1. 请求。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请求完成某项工作。

  2. 指示。由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指示用户做某件事情

  3. 响应。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作为对指示的响应

  4. 证实。由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作为对请求的证实

计算机网络中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1. 面向连接服务和面向无连接服务

    在面向连接服务中,通信前双方必须先建立链接,分配相应的资源(如缓冲区),以保证通信能正常进行,传输结束后释放连接和所占用的资源。因此这种服务可以分为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三个阶段

    在面向无连接服务中,通信前双方不需要先建立连接,需要发送数据时可直接发送,把每个带有目的地址的包(也就是报文分组)传送到线路上,由系统选定线路进行传输,这是一种不可靠服务,IP、UDP就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协议

  2. 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

    可靠服务是指网络具有纠错、检错、应答机制,能保证数据正确、可靠地传送到目的地

    不可靠服务是指网络只是尽量正确、可靠地传送,而不能保证数据正确、可靠地传送到目的地

    对于不可靠服务地网络,其网络地正确性、可靠性要由应用或用户保障

  3. 由应答服务和无应答服务

    由应答服务是指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向发送方给出相应地应答,该应答由传输系统内部自动实现而不需要用户实现,应答可以是肯定应答,也可以是否定应答,文件传输服务就是一种有应答服务

    无应答服务是指接收方收到数据后不自动给出应答,若需要应答,则要由高层实现。比如对于WWW服务,客户端收到服务器发送地页面后不给出应答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1、OSI参考模型

1、物理层

2、数据链路层


主要的协议:

  1. SDLC

  2. HDLC

  3. PPP

  4. STP

  5. 帧中继

3、网络层


主要协议:

  1. IP

  2. IPX

  3. ICMP

  4. IGMP

  5. ARP

  6. RAPR

  7. OSPF

4、传输层

传输层的主要协议有:

  1. TCP

  2. UDP

5、会话层

6、表示层

表示层主要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

不同机器采用的编码和表示方法不同,使用的数据结构也不同。为了使不同表示方法的数据和信息之间能互相交换,表示层采用抽象的标准方法定义数据结构,并采用标准的编码形式。

表示层还提供的功能有:数据压缩、加密和解密(数据表示变换功能)

7、应用层


应用层协议:

  1. FTP(用于文件传输)

  2. SMTP(用于邮件)

  3. HTTP(用于万维网)

2、TCP/IP模型

1、网络接口层

2、网际层(主机-主机)

3、传输层(应用-应用或进程-进程)


主要协议:

  1. 传输控制协议(TCP)

    面向连接的协议,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

  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面向无连接的协议,其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不保证提供可靠的交付,只能“尽最大努力交付”

4、应用层(用户-用户)

在因特网中,IP协议是因特网中的核心协议,TCP/IP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同时TCP/IP也允许IP协议在由各种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

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比较

相同点

差别

一般来说,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时我们会结合两种参考模型额优点,采用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数据传输流程

每个协议栈的最顶端都是一个面向用户的接口,下面各层是为通信服务的协议。

数据传输数据报时,通常给出用户能够理解的自然语言,然后通过应用层将自然语言转化成用于通信的通信数据。

通信数据到达传输层,作为传输层的数据部分(SDU),加上传输层的控制信息(PCI),组装成传输层的PDU,然后交给网络层

传输层的PDU到达网络层后变成网络层的SDU,加上网络层的PCI,又组成了网络层的PDU,下放到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的PDU到达数据链路层后变成数据链路层的SDU,加上数据链路层的PCI,又组成了数据链路层的PDU,下放到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的PDU到达物理层后变成物理层的SDU,加上物理层的PCI,又组成了物理层的PDU,下放到通信线路传输,到达接收方结点协议栈

接收方逆向解开数据传给用户


  1. Service Data Unity,服务数据单元,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 ↩︎ ↩︎ ↩︎

  2. Protocol Control Information,协议控制信息,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 ↩︎ ↩︎

  3. 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PDU。 ↩︎ ↩︎ ↩︎ ↩︎ ↩︎ ↩︎ ↩︎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