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别欺负读者没读过明史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一直被宣传成是“明朝历史的入门通俗读物“。这部小说有大量的学生读者,媒体上存在大量的文章诱导学生去读这部小说,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这部小说的营销炒作已经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网上铺天盖地的软文都在用各种方式推销这本书。如果你翻开《明史》、《明实录》和《明史纪事本末》去读一下,你会发现此书伪造的历史太多,对没有判断力的学生读者的伤害是巨大的。错误的书,可以误导孩子一生。即便是成年人,有精力读并且能够读懂文言文版的《明史》的人也是很少的。

  下面依据我自己读过的《明史》等史料,我从四个方面来评价一下《明朝那些事儿》和其作者“当年明月”:

    第一、从与历史事实的契合程度来看,《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写得非常糟糕,这本小说基本上每一章都存在作者自己歪曲和伪造的历史。比如,小说第一部第十三章说”朱元璋把张士诚的杀死,把他的尸体烧成灰,所谓锉骨扬灰是也”,而实际上张士诚是自己上吊而死的,并非被朱元璋杀死。张士诚死后,朱元璋也没把他的尸体烧成灰。小说里说“朱文正一到洪都就留连于烟花之所,整日饮酒作乐。”实际上《明史》里并没有记载这些事情。

    小说里讲“郭子兴故意派朱元璋去定远送死”,而实际上,去定远是朱元璋自己做的决定,并非郭子兴想害他。

    第二、从写作水平上讲,《明朝那些事儿》的写作水平和文字水平都很低下。“当年明月”的写作方式可以总结成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写到那里。本来在讲一件事,突然就开始讲另外一个毫不相干的故事。小说作者缺乏对历史大事件的把握能力,他喜欢对历史事件的某几个细节大书特书。只要是作者认为很幽默、能吸引读者的地方,就算是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东西,他也会啰嗦很多句话来反复地描写。总之,一切为了幽默,为了有趣,如果实在没有有趣的地方可以写,作者也会编造故事让小说显得有趣。

    这部小说也常犯文不对题的错误。小说第一部的第九章的标题是“决战不可避免”,我一看到这个标题,以为在本章小说主要会讲“为什么决战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章应该不会正式开始描写战争。但是接着看了小说正文,发现主要讲的内容是“陈友谅率领大军进攻应天,结果吃了败仗,损失了不少军队和战船。”

    第三、从文采上看,我认为小说文采乏善可陈,这是小说第一部第十章的小说原文:”陈友谅在江里洗脸,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脸水。”陈友谅在江里洗脚,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脚水。陈友谅在江里撒尿,朱元璋……”,这样的语言我不知道其他读者怎么看,我自己觉得一点都不幽默,反而显得很粗俗。

  第四、关于小说作者“当年明月”,我认为他的史学功底很糟糕。一个人平时读的什么书,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的作品里面。“当年明月”很早就公开说自己很小开始读二十四史,但读了他写的小说,我看不出来他以前经常读二十四史。

  “当年明月”还在小说里专门写了明代的“王阳明”。“当年明月”对王阳明的描述基本就是一个门外汉的胡说八道,“当年明月”自己都没怎么读过“王阳明”的书,却在小说里大谈王阳明,这种行为不知道讽刺了谁?也许是讽刺“当年明月”欺世盗名,也许是讽刺读者都是傻瓜。江湖骗子张悟本不懂中医,还写了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不过张悟本神医的名头已经被揭穿了。

    “明朝那些事儿”这个书名我觉得改成“披着明朝外衣的的那些有趣的事儿”可能更合适。因为这部小说的主旨是有趣,小说经常利用明朝的历史和人物,歪曲历史讲有趣的故事。比如,小说里讲“朱文正一到洪都就留连于烟花之所”,这样就能让朱文正显得有趣,但是《明史》根本没有记载朱文正上青楼的事。

      “当年明月”据说开创了“心灵写史”的潮流。“心灵写史”是什么呢?“心灵写史”不就是“大嘴巴,不靠谱,满嘴跑火车,瞎写历史”吗?“心灵写史”不就是“把历史娱乐化,低俗化吗”?“心灵写史”的门槛很低,看几本白话版历史故事书就能写好多本。

举报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