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没人能读懂的“豆腐匠”——小津安二郎

沪钢木子 2021-09-26 阅读 81

在日本电影导演中,小津安二郎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始终不变的固定镜头,不喜欢拍外景,影片几乎都在搭建好的室内场景拍摄,孜孜不倦地拍摄家庭片,连他的电影名字《秋刀鱼之味》、《晚春》、《茶泡饭之味》也都带着鲜明特色,都是“小津式的”。这本《豆腐匠的哲学》是小津的自传性随笔,记录了小津对电影和人生的一些感悟,有人曾建议他拍一些不一样的作品,但小津把自己比作“豆腐匠”,说“让一个做豆腐的去做咖喱猪排,怎么做得可口呢?”

他只想用一种“食材”,用心做好一件事。


拍电影是托了咖喱饭的福

通常,新人刚进入社会,都会对威武高的人毕恭毕敬,受了委屈也会忍下去,觉得这是“应该的”,但小津就不会,有一次,拍摄工作拖到了半夜,小津才收工去吃饭,可是咖喱饭上桌的时候,却被端到了在他后面才来的导演面前,那时小津是一名打杂的助理,其他同事让他往后面再等等,但小津看不惯,立刻跳出来说:“按顺序排队!”,根本没把导演放在眼里。

最终这件事让厂长知道,不仅没有觉得小津“没眼力”,反而觉得“这个家伙挺有意思”,于是给了小津第一次拍摄电影的机会。小津的电影特立独行于其他导演的作品,大概和他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被别人误会才好呢

小津一生未婚,一个连婚姻都没有过的人,却拍了很多家庭戏,很多人好奇,为何小津一直痴迷拍中年人的婚姻,关于他单身也有各种猜测,但是小津在书里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因为哥哥有两个孩子,身为次子的他,更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又看到母亲一个人生活得很好,于是不知不觉就一直独身下去了。他对那些猜测并不在乎,反而更希望别人“尽管误会才好呢”。

可能就像小津说的,虽然他没有经历婚姻,但是对婚姻的理解和感动,让他用自己的镜头构建出眼中婚姻的样子,哪怕被人说他表现的并不是日本家庭真实的样貌,也依旧坚持。


“分裂”的小津

知乎上有个问题,讨论对小津参与日军侵华的看法,有些人说,小津是“分裂”的,一面拍了许多描绘家庭温情的电影,一面又参与了残酷的杀戮,我也试着从书里小津回忆战争的片段来理解,但小津仍然是难以描述的。

“不论馒头还是蒸笼、面条、马粪,都埋没在苍蝇里......对子弹的恐惧已经完全没有了,只想伸直了脚睡觉。”

小津用冰冷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并把在战争中的噩梦构想成电影里的画面,也许这就是战争最疯狂的地方,让人分不清现实还是噩梦,把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模糊。

有人说小津在《秋刀鱼之味》中多次响起的《军舰进行曲》一段,是他对那段历史的暧昧怀念,但是当音乐停止时,小津却借着剧中父亲说了一句:“这样战败也很好。”

可能这是多年后小津的另一层感受,时间让一个人慢慢从噩梦中醒来,慢慢清醒,他在书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日本人必定有着战败的传统”,承认这种打败仗的经验,一直流淌在日本人的血液里。


小津的《东京物语》

书的最后附上了小津的完整剧本《东京物语》,也是小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部剧本读的时候,脑子里很有画面感,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就是从它改编而来。小津电影里传递的情感之细腻,之美好,令人玩味,不是每个电影导演都能把握的,以至于有人说,《东京物语》不论过了多少年,再回过头来看,里面关于人性的描写都是准确的,人心没变。

文德斯曾拍过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采访了与小津一起共事的人,也去到了小津电影中的一些场景,试图找回小津电影里的那种风貌,但是即使是寻着小津的影子,也很难完全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完整的小津,连与他有过多年合作的笠智众,也在采访时停顿许久才说了一些对小津的印象,拍电影时是“霸道的”,电影外,却总是沉默。小津形容自己有喜剧般开朗的一面,尽管如此,但他的电影始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情绪让人觉得他的性格更多的是深沉内敛。无疑,小津对电影的理解和把握,是后辈电影人一直在讨论的,但他的个人世界,恐怕没有人能完全读懂。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