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HTTP 是什么
HTTP 发展历程
HTTP 1.0
1.0 版本有个很大的缺点:TCP连接不可复用,每进行一次 HTTP 通信,都需要进行一次TCP 连接、HTTP 通信、断开 TCP 连接流程,如下图,两次 HTTP 通信就要进行两个完整的流程
HTTP 1.1
为了解决1.0版本的TCP连接不可复用问题,在1.1版本中,提出了 长连接机制, 在一个 TCP 连接里可以进行多次 HTTP 通信,如下图。
但是1.1 版本和 1.0 都有个很大的问题:队头阻塞,由于服务的响应是串行的,前一个请求若未响应,会阻塞后一个响应的返回
。
HTTP 2.0
HTTP2.0 对性能做出了极大的改进主要包括:二进制分帧、头部压缩、服务端推送、多路复用
- 二进制分帧
- 头部压缩
- 服务端推送
- 多路复用
常用方法
- GET :仅用作数据的读取,请求参数以query的形式拼接到url
- POST :创建新资源或修改现有资源,请求参数以body的形式传递
- PUT :PUT 在能力上和 POST 类似,区别在于 PUT 的 URI 指向是具体的某个资源,而不能指向资源集合。
- DELETE:用于删除指定的资源
头部信息 (Headers)
请求头(request Headers
- Accept: 浏览器可接受的数据格式
- Accept-encoding: 浏览器
可接受的压缩算法
,如gzip(服务器压缩,客户端解压,让传输的资源变小,速度更快) - Accept-Language: 浏览器可接收的语言,如zh-CN
- Connect:keep-alive 一次TCP连接重复使用
- Cookie:
同域
每次请求资源都会把cookie带上 - Host:
请求的域名
- User-agent:简称UA,浏览器信息,标识是什么浏览器,是什么系统,供给服务器分析
- Content-type:发送数据的格式(多存在于post请求中),如一般json数据为
application/json
,图片或文件为multipart/form-data
响应头(response Headers)
-
Content-type:返回数据的格式,如
application/json(json),text/html(html),text/css(css)、text/javascript(javascript)
、image/png
, -
Content-length:返回数据的大小,多少字节
-
Content-Encoding:
返回数据的压缩算法
,如gzip -
Set-Cookie:
服务端需要通过该字段来修改浏览器中的cookie
状态码
- 200 OK,标识客户端的请求已经被服务器正确处理
-
301:永久性重定向,表示资源已被分配了新的 URL
-
302:临时性重定向,表示资源临时被分配了新的 URL
-
304,表示服务器校验后发现资源没有改变,提醒客户端直接走缓存来取资源
-
400:请求报文存在语法错误
-
403:对请求资源的访问被服务器拒绝(多半是没权限)
-
404,资源不存在,可能是你的路径不对,也可能是这个资源在服务端已经被下掉了
-
500:服务器在接受请求后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发生了内部错误
-
502:网关错误
-
504:网关超时
HTTP无状态理解:cookie与session
如果想维持状态信息,需要使用cookie
和 session
。
- cooike
客户端第一次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时是没有cookie的,请求后服务器端会在cookie中存入一些数据。下次在访问相同的服务器就会带上cookie中的数据。
- session
实际上是一个对象,存储在服务器端的内存中,在session对象中也可以存储多条数据,每一条数据都有一个sessionid作为唯一标识。
- 以登录逻辑为例
1、 客户输入账号密码进行登录,服务器端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则生成sessionId,并且在session对象中存储当前用户信息。
2、 服务器端将sessionId写入客户端cookie中,当客户端下次访问服务器端时cookie会被自动发送给服务器端。
3、 服务器端在 cookie 中拿到 sessionId 然后在服务器端的 session 对象中查找 sessionId 进行验证,验证成功说明用户是登陆状态,则可以为其响应只有在登陆状态才能响应的数据。
总结
-
HTTP 是什么
-
HTTP 发展历程
-
常用方法
-
头部信息 (Headers)
-
状态码
-
HTTP无状态理解:cookie与s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