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如何学习心得(个人理解)

爱上流星雨 2022-03-11 阅读 77

起因

本科时期主要做两件事:枯燥的理论学习以及实验室生活。前者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很是枯燥的理论;后者靠着学长和同届同学经验以及祖传代码在实践中徘徊往复,虽然有所成长,但是都是靠着以往经验和他人所说,自己不会如何去探索,所以在有些实验上找不到突破口(就如十四届智能车前瞻太短,去硬是调了pid没什么实质进展)。

然后是本科毕业后的暑假自学,看一些视频,硬是看的一头雾水,虽然也有做笔记。(还想在深度学习有一番见解),现在想想确实搞笑,光是b站上乱看看视频就能掌握一门学科吗?

逐渐实践学习

接下来的研究生阶段,刚开始,我先是照搬了本科实验室的惯例,直接实践(基本没有理论),顶多随便找几篇与这个实践相关的论文,但是发根本做不通、做不好、甚至没思路。这时我去寻找了专业性的书籍,似乎是瞎猫撞上死耗子,套用改编了开源代码做出来了。但是完成全部了吗?不,这只是摸索自学的一部分,实际上自己并没有搞懂内部理论。

逐渐理论学习

再后来慢慢发现看书的重要性,因为要弄懂实验是怎么做出来的,就要’”死磕“‘公式,不是仅仅改编一下代码。先要去看一些经典的书目(可以问老师、师兄师姐、看知乎推荐)。看这些书的目录,就会知道这个学科的大概组成,将来要靠这个学科吃饭的主要章节,而不是上去就随便看几个视频(心里还想着看着这视频就会学会的,而且比看书学的快)

有了以上这三个流程大概就是宏观的自学节奏了:

1、经典书目(或综述、学术论文 )   ->   2、专业性书籍+实践性论文      ->        3、实践

深入理论研究

平时都要看论文学习,多看文献。这些话我最近似乎才领悟。

微观的自学旋律在近期挖掘出来,是我看到了一个硬核视频,我觉得这个up主才是将快速具体的学习发挥到了极致,从完全陌生的领域快速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首先是从华为颁奖典礼上,从一个获奖的论文入手(为什么会给他颁奖呢?),虽然完全看不懂这篇文章,但是顺着其引用的作者,找到更加早期的文章,还是看不懂怎么办?百度搜一搜这几篇看不懂的经典论文,发现是某一学科的开篇之作,然后找到了这篇论文相关的经典书籍学习。再回过头去看论文,慢慢就可以看懂了。

5G,华为,土耳其——我花了两个月,搞懂了5G背后的秘密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