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根据图14的内容判断其属于操作系统的哪种文件目录管理方式,并简述该方式的优点。
17.为了传输文件方便,小光用直连的方式将做好的双绞线直接接在安装了Windows 系统的计算机的网卡上,结果发现两台计算机没有连通,不能传输文件。请帮助小光从硬件连接和软件配置两方面简要分析可能的原因(各列举2个原因)。
18.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不同特质的同学分组。请简要回答“异质”之“异”体现在何处及这样分组的益处。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19.案例:
在“制作多媒体作品”一课的教学中,针对整节课涉及的插入操作步骤,蒋老师和秦老师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总结:
蒋老师鼓励学生把其中的关键步骤串编成小口诀进行总结,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兴致盎然。有一组学生串编的口诀朗朗上口,“插入按钮点进来,相应文件迅捷按,选中目标点确定,画面声音齐并茂”。这样,学生非常清晰地记住了插入图片、声音、视频的关键步骤。
秦老师则展示了一张图表请学生完成,如下表所示。同样地,对于操作步骤,学生也掌握得非常扎实。
随后蒋老师和秦老师在检查学生提交的自拟主题的多媒体作品时,发现很多作品存在页面布局不合理,插入图片与主题不相关等问题。
课后,两位老师交流了学生作品情况后,开始对教学进行反思。他们对各自使用的总结方法给予了肯定,但看到学生作品问题都觉得本节课教学有待改进。
问题:
(1)这两个教学片段属于课堂教学的什么环节?(4分)分别说说蒋老师与秦老师的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是什么。(6分)
(2)针对学生作品的问题请你给出改进教学的建议。(10分)
20.案例:
在“WPS演示文档”单元的学习中,“插入图形”是其中的重要一课。王老师采用“古诗配画”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同学们完成一首古诗的录入,并配上相应插图。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三个学习任务,王老师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进行一次“自我追问”。三个任务完成后,再进行“整体性反问”,如下表所示。同学们完成作品后,王老师展示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和提出了有待改进的作品的修改建议,最后帮助同学们对知识要点与学习过程进行梳理。
表2任务设置及自我追问
问题:
(1)同学们的“自我追问”与王老师展示作品属于何种评价,分别对教学起到什么作用?(10分)
(2)对比同学们的“自我追问”,请说明“整体性反问”的目的是什么。(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5分)
21.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①随着因特网和手机的普及,电子邮件、QQ、微博等软件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的交流方式。②本节课涉及的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网络交流”一节,内容包括电子邮件、在线即时交流、网络新媒介三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电子邮件的相关知识;学会正确书写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掌握以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方法;体会QQ在群体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且大多数有QQ聊天经历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用时:1课时(45分钟)
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编写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利用QQ在线交流工具所具有的群聊共享文件等群功能,设计小组在线合作学习活动。(20分)
小组在线合作学习活动如下:
教学阶段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准备 | 1.建立班级QQ群 2.根据章节结构合理组织并上传教学资源 | 1.申请QQ账号,加群 2.根据自身兴趣和学习基础,自主浏览、选择和下载课程学习资源 | 1.利于开展后续的网络教学活动 2.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基础合理开展课前预习 |
课堂教学 | 1.情境导入 设置情境,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交流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回答,共同讨论。如讲授“网络交流”一课,可设置小明要和远在国外的朋友交流,可采用什么通信工具等情境导入 3.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引导学生合理分组,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如“网络交流”一课在讲授电子邮件相关内容时,可布置组员之间互发电子邮件的任务;讲授QQ群聊共享功能时,可布置下载群文件内容,组员之间互相进行文件传输、远程协助操作的任务等。学生操作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总结相关操作的特点、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并选派代表进行发言,组间互评,最后教师总评 4.归纳总结,知识梳理 | 1.学生通过QQ的群聊功能讨论交流 2.专心听讲,做好笔记及时记录自身疑惑,及时提问解决 3.建立讨论组,按教师要求合作完成相应的小组实践任务,积极参与小组群聊,组内总结,组间互评 4.认真倾听,记录本课重难点,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性地学习拓展提升内容 | 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总结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未掌握知识点,对已掌握部分可加深记忆;拓展延伸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满足其学习需求必要的课后练习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