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终极复习资料
选择题
1、文人的市人化和市人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2、在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3、章回体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4、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明显地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详化。主要表现为:①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②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③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④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5、和《三国演义》同种类型的历史演义:余邵《烈国志传》袁于令《隋史遗文》佚名《梼杌闲评》
6、高启 元末明初时期人物
7、刘基 《卖柑者言》
8、归有光《项脊轩志》
9、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朱权、朱有燉(皇家贵族),贾仲民、康海、杨讷,王九思(御前侍从)、徐渭(狂人)
10、孙悟空性格特点:
①保持着鲜明的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点;
②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和向往自由,具有一种强烈的个性精神。
②从不考虑个人私利,一心以取真经的事业为重,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③在战斗中随机应变,善于斗智
11、《金瓶梅》的成书,与“四大奇书”中另外三种不同,并没有经过一个世代累作的过程。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2、《金瓶梅》在创作上最显著的特点:寄意于时俗
13、“三言二拍”中“三言”故事篇章:《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14、清王朝的文学政策及乾嘉学风怎样影响文学?
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都有关系。明代清初的小品文和大量迹近小说的传记文,显示着古文中文学散文的发展。桐城派能迎合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图而为古文,又能配合当时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学风以为其古文,桐城文之所以成派,而桐城文派之所以风靡一时,当即如此。
15、清初学者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态度是:扬弃
16、清代文学表现出新兴文体的雅化倾向与雅俗并存
17、清代戏曲方面,传奇的文人化、杂剧的案头化
18、李玉作品:早期剧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晚期:《清忠谱》
19、《清忠谱》后世影响
《清忠谱》第一次在戏曲舞台上描写了如火如荼的市民斗争,真实地再现出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场面,让市井小民成为正义的象征,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使他们成为戏剧的主要人物,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剧本成功地刻画了周顺昌清正刚直、坚强不屈的性格,更为难得的是还塑造了颜佩韦等五位义士的英雄形象。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敢作敢当,作品充分肯定了这些市井细民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表现了新题材、新人物、新主题、这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 李文慰:河北作家群杂剧《燕青博鱼》
尚仲贤:河北作家群杂剧《抑毅传书》
康进之:山东作家群杂剧《李逵负荆》
高文秀:山东作家群杂剧《双献功》
21、《儒林外史》讽刺小说 吴敬梓
填空题
1、曹操:奸 诸葛亮:智 关羽:义
2、《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拥、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3、唐宋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4、《西游记》神怪小说
5、《金瓶梅》世情小说
6、李贽:童心说 犀利坦率的文风
7、公安派 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首要人物。
文学主张: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③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性灵说)
8、清代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9、纳兰性德最有名词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光又一宵。
10、王士禛 神韵说
11、洪昇 《长生殿》
12、孔尚任《桃花扇》
13、沈德潜:倡导格调说,格高调响
14、翁方纲:论诗倡导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15、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名词解释
四大奇书
《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其题材范围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故事、世情小说,这四部小说的形成次序、成书过程、结构特色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这四书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四大名著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崇尚爱情自由,反应封建家庭腐朽没落;《三国演义》崇尚忠君思想,反应各路诸侯争名夺利;《水浒传》崇尚忠诚义气,反应农民起义立场不稳;《西游记》崇尚邪不压正,反应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台阁体
指的是当时的翰林院、詹事府、内阁,又称“馆阁”。台阁体则是指当时馆阁文臣所倡扬而形成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代表人物:杨世奇、杨荣、杨溥。
特征:
①官方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
②反映着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
③表现出陶然悠然的满足心态。
前七子: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的文学团体,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人群体。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徐谓《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
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狂鼓史》三国祢衡死后在阴间骂曹操的情节,实际是借曹操影射当时的奸人严嵩。
《玉禅师》揭露了当时官场多佛门的尔虞我诈和禁欲主义丧失人性的虚伪本质。
《雌木兰》木兰出征经过到凯旋,出嫁的情节都是作者的创造。
《女状元》刻画了才华出众的女状元黄崇嘏乔装男子,安邦定国,只因暴露女儿身,满股才华葬送闺阁的艺术形象。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①李开先《宝剑记》
②梁辰渔的《浣纱记》
③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三大传奇不但标志着传奇的成熟,也标志着传奇的兴盛。
临川四梦
《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以虚幻的纪梦方式,表明鲜明的价值取向。汤显祖在文学创作上的主张是直抒性情。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
三言二拍
是明代著名的拟话本系列,《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是指代冯梦龙所编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是指凌濛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聊斋志异》
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简答题
汤显祖文学理论“至情论”大致表现为: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2.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3.从传播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助戏剧之道来表达
《牡丹亭》如何形容至情论?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1、得自然之气的天然图画
2、人物:摹一人一人活现于纸上
3、细节: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4、语言:饱含着生活的血肉和人物思想的血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讽刺的生命是真实”,讽刺和真实相结合。
2、从讽刺的态度上来说,具有秉持公心的严肃性。
3、从讽刺的审美特征看,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4、从讽刺的手法上来说,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将爱憎隐蔽于场面和情节之中的冷峻性。(对比讽刺、夸张讽刺、细节讽刺)
论述题
宝黛爱情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
1、社会原因:封建社会的保守与刻板,对自由恋爱的极度否定,是他们爱情的最大绊脚石。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产生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之下,当时封建社会极度保守和刻板,不允许青年男女有这样的爱恋之事,所以那个时代对自由恋爱是极度反对的。这就是宝黛的爱情得不到当时社会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祝福的根源。当时的人们认为,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的婚姻都是由家长来决定的,根本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2、家庭原因:贾宝玉是贾家光耀门楣的希望,所以封建家长不会也不可能让他的自由恋爱结婚的,按照门当户对来讲,贾宝玉最适合的对象应该是与贾家齐名的薛家而不是已经败落了的林家。
宝黛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
1、贾宝玉的软弱多情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嫌隙。贾宝玉是个多情的种,他对每个女孩子都喜欢,这种喜欢甚至到达了一种博爱、滥情的地步。从小生活在女人堆里的他性格软弱,不喜欢和男人在一起,他认为男人是污浊的,所以贾宝玉就喜欢和女孩子们玩儿。他的这种性格,不仅对大观园中的美丽少女倾注满腔的柔情与体贴,甚至外面的女子也是他博爱的对象。
2、宝黛性格上的不和致使他们最终走向陌路。贾宝玉和林黛玉其实就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的人:贾宝玉从生下来就口含美玉,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林黛玉却生来体弱多病,还遭遇家庭变故痛失亲人;贾宝玉从小受家人宠爱,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围着他转,林黛玉却过着孤孤单单的生活,从小一个人连个玩伴也不曾有过;贾宝玉多情,林黛玉孤僻;贾宝玉大大咧咧,林黛玉小家碧玉;等等这些性格上的不同致使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高高兴兴相聚,吵吵闹闹收场。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点(用人物形象讨论)
《三国演义》采用的是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这种类型化人物塑造方法:
①表现在它的单一性,即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的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这一特点足以撑得起整个形象。如曹操奸诈、凶残;刘备的宽厚、仁义。
②表现为稳定性,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稳定不变,缺少纵横诸方面的发展变化,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比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是因为掌握长江冬季气候的变化。
③表现为和谐性,一是回避现实本质的矛盾,二是回避理智多情感的矛盾,使人物形象内部诸因素基本上处在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体现着古代审美意识所要求的中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