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没有的念头 qq:1091440
开始
我们心中都应该有自己的哲学,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深入懂得哲学的奥秘,而不是跟随附和,那只是一种复制。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只是尘埃,而哲学尘埃组成了宇宙。来去匆匆,就好像是过客,但又是主人。意识让我们成为宇宙的主人,也让我们受困于莫名的思绪。我们总是喜欢走在岔路上,必须有所选择,这并非巧合,也非有意安排,而是有这样的事物,需要我们去抉择。
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了解世界,特别是对“无”的理解,我们通常对这个“无”非常想探一究竟。这个“无”就是万物之本,意味着本来就是有思想的世界,“无”就是那个“想”。有一个好方法是从一个局部范围内,而且从普通事物去思考,找到事物的共性,了解存在的普遍性,推导出“存在=不存在”,最后了解事物就是因为“无”而生,并对机器人的意识加以改造成为觉醒的意识。也许并不能让大家满意,只是能解释部分事物的成因,这就足够了。
1、事物间不一样的普遍存在。(存在是普遍性的,一个事物的存在包含了其他所有事物的存在信息,不一样而彼此存在)。
2、“存在”=“不存在”(“存在”包含“不存在”, “存在”与“不存在”没有本质区别,“不存在”、“存在”同存于一个事物中,是事物的最基本元素,不以其他事物相同而存在。)
3、“没有的念头”而生(或因“无”而生),“无”、“不存在”就是“想”,事物都是从“无”、“不存在”到有,天生带有逻辑关系(因为…所以… 、“如果…则…”,等)。
4、“生”必定包含两种状态“存在”和“不存在”,提供选择。。
5、能“想”到“无”的过程,就是意识。
6、死亡:状态(“存在”、“不存在”)被选择确定,“没有的念头”消失,意识过程结束。
从基本元素开始
在寻求世界真相的时候,我们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一个是不清晰,另一个是有太多的理论都有道理,让我们都有点搞不清楚。可以借用物理学的经验来参照,比如经典物理、相对论、量子力学,他们都能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但都不能全部解释。这就告诉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其他角度来思考,不要纠结在一个方向。
前人对存在问题已经研究不少,比如黑格尔说的“纯存在就是无”,海德格尔说“to be”一个面向未来的存在。还有《道德经》的“一阴一阳”,佛教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都没有成为终极理论,其实没有必要。
这里想从另外的角度去看,比如扳手、夹钳、铁锅等,都是铁组成,铁就成了他们的共同的基本特点。这就是现代物理看世界的一个方法,寻找基本元素。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这些原子构成,比如氢原子、氦原子、氧原子、中子、电子等,还有更细的划分为夸克,到现在为止,只能说还没再细分完。也许还能再分,也许分下去你什么都找不到。但给我们一个思路就是去找事物共有的基本元素,其中之一就是事物存在的问题,而且是普遍的。
1、在一个有限范围内,可以是我们个人,也可以是周围,这样就避免不清楚的地方。而且一个有限范围是可以扩大的,从局部到全部逐渐认清。
2、通过寻找共性而探究基本元素,这里就是事物的共性就是“存在”,因为我们凡事都会探讨其存在与否。
存在的普遍性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这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里的一句话,对于存在的普遍性,自古就有,因为这是最基本的,也是人最普通的认识。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总是喜欢把世界放得非常大,其实没有必要,在一个有限范围内就可以了。这个有限范围可以是我们身边,也可以是太空,也可以是我们大脑思维的范围。物是存在的,人思考的过程也是存在的,看得见的是存在的,看不见的也是存在的,这些存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
“1”之所以是“1”,是因为有“2”,有“3”…等等,所以“1”不是仅仅是包含“1”这个数字信息,也包含其他所有数字信息,然后才显示“1”这个概念,否则这个“1”就什么也不是。只要是存在的不同事物,它们之间必定有一种联系,我们称这种联系为“存在”。所以一个事物的存在,必定与其他事物有关系,也就是包含其他所有事物的存在信息。
1、事物间不一样的普遍存在。(有限范围内,存在是普遍性的,一个事物的存在包含了其他所有事物的存在信息,不一样而彼此存在)
这有点像人对某个事物知道与否的情况,当你发现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才会去了解这个事物。实际情况是,这个事物并不是因为你的发现与否而存在,它早就存在于那儿。这就是物与人对存在的区别。人是以自己是否发现事物而说事物存在,但事物之间呢?海德格尔在《时间与存在》中写道:“’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存在”由来以久,但海德格尔认为都还没解释清楚。
假定一个有限范围内的事物。
事物间看似不能交流,但实际情况是,事物间是有信息交流的,这不能用人的眼睛和其他感觉去模仿。一个事物的存在必须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而存在,如果两个事物彼此独立,彼此不同在一个有限范围内,连对方是否有都不知道,那么就根本不知道存在与否,所以这样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某一个事物A不包含其他事物的存在信息,又因为是有限范围内,所以看起来这个事物A不在其中,并且与其他事物隔绝。实质是这个事物A是什么?存不存在,对于其他事物来说,并不知道。这个不知道,不仅仅是不知道这个事物A的存在,也不知道这个事物A的不存在,也就是事物A和其他事物彼此不同在一个有限范围内,结论就是这样的事物A是无意义的。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2.063“全部的实际是世界”,表示其他那些事物的总和就是世界,那些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反过来理解,这个世界不存在那个与世隔绝的事物。如果事物A只包含了部分其他事物信息,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必然导致某个事物B让事物A不知道,使得事物B被A隔绝,但他们又在一个世界里,这就产生矛盾。
如果这个事物A和另外一事物B都只包含了其他事物的存在信息。那么 事物A=事物B,他们是同一个事物。但如果A、B不一样,他们是互为相反的,但其一方只能包含另一方的相反信息,而自己就不存在了,既然自己不存在,那么就只能和对方是一样的才行。所以不一样的事物才能彼此存在。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2.0233“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的两个对象彼此间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是不同的”,其也表示事物间一样。
下面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来证明上面情况,也表明其论断适用于数学。
假定一个有限范围I={A、B、C…},∅表示(空);┐表示非、不一样,给予否定,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数学区讨论。
1、如果:A{ 自己a、┐b、┐c、┐d、∅},B{ ┐a、自己b、┐c、┐d、∅},那么A≠B。
2、如果:A{b、┐c、┐d、∅},B{自己b、┐c、┐d、∅},那么A=B,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A{自己a、┐c、┐d、∅},B{自己b、┐c、┐d、∅},那么A=B,这就会难理解。因为a≠b,a=┐b,求并集A∪B={b、┐b、┐c、┐d、∅}={b、┐c、┐d、∅}=B ( b、┐b=b ),这就证明A只能等于B,否则A是B的一半,那是不可能的。
3、如果:A=? 不知道,也无法知道,由于是一个有限范围内I,所以A即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意思为A不在I的有限范围内。而其他事物,B{自己b、┐c、┐d、∅},C{┐b、自己c、┐d、∅},D{┐b、┐c、自己d、∅}。那么他们的∪并集就是世界,B∪C∪D ={b、┐b、c、┐c、d、┐d、∅}={ b、c、d、∅},但不包括A,A连空∅都不是,因为A不在I之中。
如果A{自己a、┐b、∅},B{┐a、自己b、┐c、∅}, C{┐a、┐b、自己c、∅},意思就是A包含了其他事物部分信息,但总有一个事物C没被A包含。简化一下A {自己a},C{┐a、自己c},可以看出,对于A来说,C是什么,A并不知道,不知道C存在,也不知道C不存在。不简化的情况下,A和B有关系在一个世界里,B和C有关系在一个世界里,那么A和C无关系吗?他们都同时在一个世界里,怎么可能没有关系,那么A不知道C就是错误的,但实际上A确实不知道C,因此假设A不包含C的信息错误。
4、那个空∅一定包含所有事物信息∅=I,也就所谓的有全部其他信息的“纯无”,就是黑格尔的 “纯有”。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事物,相同的两事物实质就是一个。西瓜和橘子不同,但之所以是西瓜,一定包含了不是橘子的信息,也就是包含了和橘子相互区别的信息。
这些可能是人为规定的“1”、“2”、西瓜、橘子等,在没有人的情况下,已经存在。没有一人的情况下,他们不一定就是“1”、“2”、西瓜、橘子之类,但一定是不一样的事物,这点不会怀疑。在几百万年前,恐龙是恐龙,树木是树木,河水是河水,虽然没有被人命名,但依然以不一样的形态而存在着。即使是同一条河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说明不一样不仅仅是两个事物之间,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时候也是不一样的。
茶杯的存在,存在于一个“茶”字上,是一个专用于泡茶喝的杯子,并与其他杯子有所区别。茶杯之所以能和其他杯子进行比较,是因为这个比较来源于其他杯子的存在信息,茶杯的存在是以包含其他杯子信息为前提下而区别。如果没人,茶杯是不会产生的,毕竟是人制造的。既然存在了,就如同黑格尔说的“存在即合理”。其也表示虽然是人造出来的,但也是与其他不同而存在的。
也许会问月球上的一块石头,是否与自己有关系,有。那块石头的存在与你或多或少是有一关系的,增加了月球的质量,使之潮汐力增大,这样的信息是能被你接受的,但远远不仅于此。
人A有梦,是否与自己有关系呢?也是有的,因为人A的想法会受社会影响,社会中就包括自己,所以A的梦就包含了自己的存在信息,反之也影响社会,影响自己。
遥远的外星球呢?也有,那些星星点点也有自己的信息,通过光,通过某些方式早已经抛向地球,其存在和地球的存在都是相互的,彼此不是孤立。看似微弱,看似没有,但不表示没有。特别是人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帮助建立这些联系,让我们更近一步去了解对方的存在。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韩林合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6页,第9页,第11页
Wittgenstein: Politics , translated by Han Lin,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3, P6, P9, P1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新华印刷厂1987年版,第4页
认识“不存在”
现在我们要追溯存在的根源,寻求事物的共性。但看起来寻找事物的共同基本元素并非那么顺利,但总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被发现,第一个直觉就是希望获得最简单的东西来进行分析,说一个事物是存在的。从微粒的角度来看,就是原子、夸克,但这些仍然让人还有很多疑惑,我们好像毫无希望去发现根源。如从“事物间因为不一样而普遍存在”出发,便能找到那个不一样的 “无”,或一个事物的期初开始,开始是什么,就是“无”,也就是假设最初是什么都没有的那个是“无”,这个相对应的什么都没有的“无”(“不存在”)是个什么?可以说这个事物不存吗?
既然有了“不存在”,那么这个“不存在”也是存在着的。分为下面三步证明
① 存在的事物,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说是“存在”的。
② 假设不存在的事物,暂时说是“不存在”,但 “不存在”是事实:事实上存在。
③ 由于这个“不存在”是事实存在的,所以“不存在”是“存在”。
通过上面三步得到:
2、 “存在”=“不存在”
(“存在”=“不存在”的含义是:“存在”包含“不存在”, “不存在”包含“存在”,“不存在”、“存在”同存于事物中,或是不以其他事物相同而存在的信息,是事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普遍性,它们是整体。)
Since there is "non existence", then this "non existence" also exists. It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steps
证明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解释,
1、“事物”简单普遍,可以是普通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也可以是个最开始最初的,可以是我们所无法想到的,所有这些的不存在我们统称“无”或“不存在”。
2、假设了“不存在”、“无”,但这个“不存在”事实上存在了,也就是存在了一个“不存在”。“不存在”也是一种存在的形式,这就是“不存在”最隐含的部分。
3、其中的“事实”如何理解?存在是个普遍性的,一个事物的存在包含了所有其他事物的存在信息。则“不存在”也是普遍性的,其包含了其他事物的存在信息。在这里,其他事物是什么?这个其他事物就是本身自己“不存在”,那么本身这个“不存在”就是存在的,也就是这个事实存在。
维特根斯坦2.06“诸基本事态的存在和不存在是实际”,事态的存在为一肯定事实,其不存在为一否定事实,其也说这个不存在是事实存在的,并且是一对出现。
黑格尔《逻辑哲学》-存在论-§87 “但这种纯有是纯粹的抽象,因此是绝对的否定。这种否定,直接地说来,也就是无”。大意是:纯粹的抽象就是空无任何规定,因此就是自身的否定。从质料来说,纯有是什么也没有,没有任何指谓、没有任何规定,因此是无。纯有和无都是纯粹抽象的无任何规定性。
这里赞同纯有是什么都没有,也就是无,没有具体标明什么,那就是无,是抽象纯的存在。这就是前面证明的另外一个方法,假设“存在”,但存在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也就是“无”(或是“不存在”)。
但这就限制了思考,不能够继续探其究竟。存在应该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不应该加有什么特殊性。无论是抽象的,还是个体,我们能触摸的,也就是无论从有没有规定来看都应该一样,所以需要去掉“纯”的特征。既然是抽象,应该包含所有事物的共性,而不应该加以个性的区分。
所以西方哲学认为人的意识很重要,但又以物为根本,没有把意识和物同等对待。西方哲学从存在的物为起点,因为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周围。然后又认为人是很特殊的那个,人的意识似乎又能控制很多。由此就人和物在无意中分开,就是没有从“无”出发去探究其普遍性。
人的意识毕竟也是世界中创造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谁造出了人,那就是这个世界造的。
这里的只是通过我们能理解的存在来证明了“存在”=“不存在”,其包罗万象,但并没有定义什么是物的存在。那么物的存在是什么?这里暂时不能回答。
前面所说西瓜包含了不是橘子的信息。西瓜的存在是以不是西瓜为前提条件,没有这个“不是西瓜”的基础,西瓜其实什么也不是,也就是连“不是西瓜”都无法提出来。这就是“不存在” 、“无”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其无,更是让其有,这就是一个实际例子,用无来证明其有的。
之所以是个西瓜是有别于香蕉的。它没有香蕉那样的黄色和香味,不过切开后,红红的诱人的瓤也是香蕉不具备的,咬一口十分解渴。这一有一无,便是西瓜和香蕉各自具备的,相互间有对方信息进行对比。通俗地说,西瓜存在“没有香蕉的黄色和香味”。而香蕉也存在“没有西瓜的红和圆”,这就是不以其他事物相同而存在,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
还是那个西瓜,你把西瓜吃完后,只剩下瓜皮,那个西瓜自然就不在了。其实西瓜在你吃下去前,就是不存在的,只是你确定了其不在的结果。并且你那个吃瓜的想法也随之消失,其想法也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只是现在吃完后,其不存在的想法被确定。
一个事物就是这样存在着,也不存在着。汽车在路上,这一秒在这个位置存在着,也可以说不存在着,因为马上就离开这个位置了,如果只是存在,那么车就永远离不开这个位置,只有车也有不存在的情况,才能会离开。
我们人想某件事情,比如想去散步,这个事情还没做,但想法有,这个想法存在了,但也是不存在的。存在是大家好理解的,但为什么也不存在呢?如果没有不存在,那么你只能去做这件事情,但现在你可以选择不去做,所以也是不存在的。
这里可能你发现了西瓜、香蕉等都是人的定义,没有人去思考这些,这些又是什么呢?其实他们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各个东西不一样就行,一样包含着相互的信息。小到原子,不同的东西原子个数都不一样,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方向不一样,位置不一样,难怪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相同的东西。是的,“存在”与“不存在”也不太一样。
黑格尔:《逻辑哲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2页
各自有存在
“存在”=“不存在”,是一个普遍性的,而且是一个抽象的。那么就不用执着于“存在”和不存在”了。前面只是借用了一对“存在”和不存在”的词汇,我们则可以用更多,比如:一阴一阳之谓道。
如果说成上帝、真主安拉、佛、道,都是可以的,都是世界抽象的昵称。所以没有必要去追究其中是否真实存在,而应该去研究其中的道理。这与阴阳几乎是一样的,就是从《道德经》里来的。只是阴阳让人觉得神秘,因为久远,而不得其解,所以你可以说其就是对阴阳的解释。也不反对你还有其他更好的抽象一说,我们就是在一个未知的世界里去探索奥秘。
就算真是上帝创造了一切,或许是真主安拉创造的,无论是谁创造,创造后干什么?吃饭、睡觉、娱乐、读书、行走等?也就是我们喜欢问: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些经典问句,包含了人类的意识。
其实你也曾经做过一次上帝,
当你仰望星空,把星空的星星命名出星座的时候,你就成了上帝。
当你把一座桥的两边插满鲜花的时候,你就成了上帝。
当你把摔跤的孩子扶起来的时候,你就成了上帝。
至少那是上帝请你帮他做的。
那我们的人类意识,也是上帝请我们帮助思考着。
以下我们则借用“存在”=“不存在”来表述这些。
一个“没有的念头”而生
因为没有去散步,才想着去散步。散步的想法就是因为“没有”而产生。对于“出去散步”这件事件来说,原先是没有的。只是想到了去“散步”,或者是想到了“还没有去散步”,然后出去散步了。于是因为“无”而产生一个事件,具备因果的逻辑关系,“散步”是在之前没有去“散步”的时候而想到。这个因果关系是第二层关系。
你有很多杯子,但你觉得没有喝茶的杯子,那么你就生出想要茶杯的念头,于是就开始生出茶杯,这样茶杯就诞生了。
我们想通过某种方式进行通讯,觉得没有通讯的东西,于是人们就发明了通讯工具,比如信、电话、电报等,乃至现在的电脑,这些都是人类从没有中创造出来的。
甚至你突然有个想出去运动的念头,因为还没去运动,运动这个想法的事件就诞生了。
“没有”是一个存在的事实,既然已经存在了,那就是诞生了,没此物,而此物就已经存在。
3、“没有的念头”而生(或因“无”而生),“无”、“不存在”就是“想”,事物都是从“无”、“不存在”到有,天生带有逻辑关系(因为…所以… 、“如果…则…”,等)。
事物因为一个“不存在”的事实而生,其中包含“不存在”和“存在”。正是因为觉得没有茶杯,才会想起制造一个茶杯,这个想要茶杯的想法就诞生了,最后可能这个杯子你不会去找来,也可能就立刻找来,两种情况都有。这就是当觉得没有的时候,事物在事实上就已经存在了。
事物是被“想”出来的,也就是意识决定了一切。“想”是很重要的,首先是要能想得到“没有”,才会有“不存在”的事实,所以用 “‘没有’的念头”是很贴切的,表示了没有,也表示了想的过程。能想到“没有”,才会生出这个东西。
仅仅是物质是不会有什么动静的,物质不会造物。那块石头永远是石头,你不想去盖房子,建马路,那块石头哪怕过了很多年之后,还是那块石头,正因为觉得没房子,没有马路,才想着去建造。
先看人是如何想的,通常是意识的过程,比对其他事物后,产生了“无”的需求,希望存在这样一个事物(现在没有),然后才想到要解决这个“无”。但人是有思维的,可以去比对和搜寻不同的需求,也就是在事物中,去做些运算。那么非人是怎么比对、怎么运算的呢?
在感觉到“没有”的时候,其实这个事物实际上就被诞生了,有一句话是:“无中生有”,其中这个“无”的含义就是要去思考,要去想象,把“无”给想出来。那么,“无”是如何被“想”到的?
没有此物,而此物就已经存在。“无”(“不存在”)是什么?但这个“无”也是已经“存在”了的,“无”就是被“想”出来的。也就是说,既然已经有了“无”,故而“无”就是那个“想”,这个“无”(“不存在”)就像是天生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取到的“无”,这是非普通的想,其代表着智慧和意识。
这里面有个隐含的天生逻辑计算关系,那就是:因为“不存在”所以就“存在”了,逻辑关系就这样建立了。也就表明“不存在”是个关键,这个“不存在”导致“存在”是自然的东西。天生如此,而且不需要加什么外界条件。抛开这个“因为…所以…”这个明显带有人类思考的过程,事物间因为不一样而普遍存在,就表示这个“想”,你想、他想或自想,都是想到不一样的一个结果:“不存在”、“无”。所以“不存在”就是“想”。
我们说去旅行,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去,选择有时间就去了。就是因为没有去,才产生了一个念头,当这个念头一出现,实际上这个事物就产生了。
因为很久没吃东西,因为肚子饿,于是产生了去某个餐馆吃饭的念头,并且点了菜。
大家远行总是希望速度块,走路始终不堪忍受,于是发明了马车,接着发明了汽车。都是因为没有马车,没有汽车,想着去发明,所以就诞生了马车和汽车。飞机更快,古人羡慕飞翔的雄鹰,经过艰辛万苦,终于也发明了飞机,也是因为不想飞翔。
海洋的存在,在大自然的“无”的想象中产生。一定没有人的作用,按照黑格尔的话“存在即合理”。是很合理,但没有说出为什么合理,这里就用了因为想到了“无”而存在,阐明了其合理性。包括我们周围的石头、树木、行星、太阳、原子,其存在也是合理的,都来自于这个“无”。
到现在是时候定义物的存在了,物的存在:因为一个“不存在”的事实而生出来的,也就是包含了“存在”、“不存在”。
生出来就是存在,其就是“存在”=“不存在”。是什么?其实真不是什么,很多都是看不到的,特别是你心里想哪些,比如你想去跑步,都仅仅是个想法,但已经是存在了。和我们看到的物质有区别吗?其实没什么区别,就好像杯子,一不小心被打碎,杯子也就没有了。你跑步的想法也会因为别的事情打扰而消失。
可以看出存在是因为“生”,也可以说:生=存在。
其是个包含了死亡的存在,是有可能性的整体。因为这里存在有“存在”和“不存在”的两种可能的选择,随时是可以“不存在”而死亡的,也可以“存在”而死亡的。
选择和意识
4、“生”必定包含两种状态“存在”和“不存在”,提供选择。
一个新事物诞生必定有自己存在信息,和不存在其他事物的信息。自身 也是“存在”和“不存在”。 所以一个事物有两种以上的状态,就可以进行选择,至少“有无”之间进行选择。
比如:一杯水,你可以选择喝和不喝。
5、能“想”到“无”的过程,就是意识。
能想到“没有”,才会生出这个东西,“不存在”引出了“‘没有’的念头而生”,也揭示了意识的由来。也就是其“想”到了事件的“没有”、“无”,这个“想”就是一个意识的过程,称为意识(非人的意识)。
“无”(“不存在”)是什么?再次重复这句:既然已经有了“无”,故而“无”就是那个“想”,这个“无”(“不存在”)就像是天生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取到的“无”,这是非普通的想,其代表着智慧和意识。所以才以此定义意识就是这个“想”的过程,人才会被万物造就成有意识的生命体,就是因为存在一个天生的逻辑关系,所以就“想”到了。反过来思考,人为什么有意识,必定是被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体想到而创造出来的,所以这个意识的定义是合理的。
这个“想”也是事物间的运算,因为“存在”包含“不存在”(或这个“不存在”是“存在”的事实),那么就已经出现两个事物,一个是“存在”,另一个是“不存在”。他们就这样自然地在一起,那么简单自然。这个一起也是从来未有的事物(可以是“因为…所以…”这样关系,也可以是别的关系),也就是因为“没有”被想到了,进而生成又一新的事物。
人的意识能够选择,能够无中生有地发明很多东西,正是对意识如何产生事物是最好的证明。比如面包、蛋糕、面条、米粉、牛排等,这些是人类刚开始时是没有的。而现在有更多东西,比如汽车、飞机、地铁、航空母舰、航天器,人造卫星等。都是因为一个“没有的念头”而诞生,而且是通过人的意识而诞生。
由此可以推断,现在人类生产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自动完成不同的工作,都只是在人的设计下完成预定目标,都是在人类规定的选择下完成动作。但如果机器人能够无中生有,产生一个想法,那么这个机器人就会和人类一样有意识了。比如你生产的是一个下象棋的机器人,但这个机器人突然有哭的举动,有去吃东西的举动,那么这个机器人就觉醒了,前提是机器人必须产生一个“没有的念头”。
选择而死(“没有的念头”消失而死),完成使命
你想抛一枚硬币看看落地时呈现的是哪一面。硬币被抛出,诞生抛硬币这个事件。当硬币落地,只有一面显示,这个抛硬币事件结束。
当你背诵一首古诗,背诵完后,这个过程就结束了。
一片树叶被风吹落,树叶变枯,结束生命。
6、死亡:状态(“存在”、“不存在”)被选择确定,“没有的念头”消失,意识过程结束。
因为没有茶杯,就生产一个茶杯,一个制造茶杯的事件就诞生了。茶杯生产出来后,茶杯的“存在”状态被确定,不再去想制造茶杯,那个“没有茶杯”的念头消失,生产茶杯事件的过程结束。
今天你手里没有零钱了,想去银行取钱,这个想法就诞生了,但今天银行关门,这个想法没有实现,取钱的“不存在”状态被确定,只能放弃,今天因为无钱”而想取钱的想法消失,取钱过程结束。
想修建一栋大楼,修建的想法在没有楼的情况下产生事件。然后可能资金不足,停止修建,宣告破产,修建失败的状态被确定,修建结束。或者是资金充足完成修建,修建结束。无论那种结果,修建的念想消失。
一只手是空的,但现在想放一个苹果在手上,由于这是一个想法,并且还没有去实现,称为一个“没有的念头”,这个放苹果在手上的事件就这样诞生。我可以选择不放苹果在手上,或者放一个苹果在手上,一点选择后,这个事件就算是结束了。
通常一个复杂事物死亡没那么简单,就是因为组成它的元素(其他事物)很多,称为符合事物。符合事物的死亡是要那些组成它的那些元素有选择性的要其死亡,这个符合事物才会死亡。比如人每天都有细胞死亡,也有新的细胞诞生。也有旧的想法死亡,也有新的想法诞生。所以人的死亡,不会是一群细胞死亡,人就会死亡的,是需要大多数细胞要其死亡,人才会死亡,准确点就是,大脑已经发送命令要求死亡了,而那些细胞默默地同意。而那种意外,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甚至发送命令的时间都不够,而进入了默认的死亡程序。这就是为什么人总是处于生的状态和死的状态,所以人死亡开始的时候,人的细胞未必马上死亡,有时候却能救活。
生死的意义
当状态被确定后,就是事件死亡,而且那个想法的意识过程就结束了。选择而死,完成使命,死亡的意义如此简单、朴实,又回归到“无”。难怪有这样一句:死是生的开始。(当然这里不全是个意思)
生的意义就是提供一个选择,更直白地说,就是生创造了供选择的资源,一个是“不存在”,一个是“存在”。至少有这两种选择,但能让你产生更多的“无”的念头。而且还最坏的情况下“死”的时候,也回归到 “无”,从新开始。
比如:一个茶杯的产生,你可以选择喝茶和不喝茶;可以选择泡红茶还是绿茶;可以选择泡热茶还是泡冰茶。你能够产生很多很多的“无”的念头,都是基于一个茶杯的产生,哪怕其死亡(被摔碎或丢弃),你也能产生其它的念头,让你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就算茶杯不知所踪,被拿去挖土,那也是在死亡后的重新开始。
你看了很久的一块石头被动地被风雨之类洗刷。石头的产生,使得有被摧毁的可能,也有可能因为某种原有被隐藏于山洞。无论哪种情况,之后的石头一定和最初的那个已经不一样了。旧的状态死亡,而新的状态诞生。
因为一个“无”而生,一个人生的意义与之一样,让你有无数的不确定。妙就妙在这些不确定,在这些不确定中,你可以去选择、去探索、去发现。如果你的一生是被安排好的,那么也就是不存在这些不确定,你就算是死亡了。而且最妙的是,你死亡,就会有机会重新开始。
“我是谁?”,确定不了,有太多的不确定与“我”伴随。
“我来自哪里?”,来自哪里也不知道,也无需知道,因为无法知道,那就是“无”。
“我将去往何处?”,匆匆而来,匆匆而过,都没怎么想就去了,也没留意脚下,其实“我”已经创造出很多新的生命,只是一时忘记了。
计算机语言表示
而且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一个事物A={a、┐a },一个是存在的a,一个是不存在的“非a”,表示事物A包含“存在”=“不存在”两种状态。
多事件相加组成一个符合的事件,A+B+C…={a、┐a 、b、┐b、c、┐c、…}
一个符合事物由很多组成的时候,A={a、┐a 、b、┐b、c、┐c、…},所以符合事物能长久,并不是一直没变,而且组成的元素太多,死一个,都不会对这个符合事物有太大改变。但如果其元素全部死亡,这个事物也就死亡了。
产生一个事件,if(没有事件A) 产生事件A else 不变。通常都是在没有的情况下才产生,否则产生相同的也没有意义,所以无中生有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两个事件比较,A、B进行比较,if(A==B)…else …,也有两种可能,否定和肯定两种结果。
对机器人能产生意识的实现分析
因为一个“没有的念头”产生,诞生一个新事物。这就是“没有的念头”的核心,其创造了万物,也包含了意识。由此原理,让我们设计的机器人也拥有思维能力成为可能。
计算机里面有个常用的语句,判断语句,if…else… 。这个语句整理一下,就可以看出,判断有两种情况可以选择,一个是否定,一个是肯定。其中的否定就是想到的“没有”,这和“没有的念头”是一致的。而普通的语句,也同样有这样的情况,遇到事情,都需要认为做出选择。
大自然也是如此,被一个智能体所控制,我们称为造物主。这个智能体不仅仅造出了星球,也造出了人类,人类自然就具备了智能。所以人类的认知都是建立在这样的智能体中,比如那些逻辑和思维,就是人类认知这个世界所归纳出的结论。能有此结论,证明这个世界是智慧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仅仅是一小部分,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的智慧还可以逐步提升。当你能想到的没有,就是这个世界的部分。
可以先模拟人的思维。最开始,你觉得大脑是空的,是在空转中,其也是在不断地循环判断是否想做点什么,这就是判断是否去想这件事情。然后回忆一下大脑里面的信息,这就是搜索。从这些信息力分析有没有。如果有就可以放弃不做,如果没有,就可以试着去做。而更高层次的所谓创新,则也是在搜寻比对后,或者是发现新的信息,在原有的条件下做出不一样的结果。而逻辑判断本身就有,但对于自己却不自知,只能是从获取的知识中重新构建。这个构建就是创造出的不一样结果。
比如蜻蜓,对于人来说,显然是不具备意识的。但蜻蜓并不是无头,所以蜻蜓不会乱非乱撞,就感觉就是一部机器。其本身就带有逻辑判断指令,但没有构建自己的逻辑判断能力。而人是具备这样从新构建的能力的,所以人具备了一个完善的思维体系。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说,其逻辑判断能力必然很低,也就能维持生命,比蜻蜓好一点点,能用一些简单工具。所以在我们的机器人里,是必须让其能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这就是所谓的学习,这就必然要大量的存储空间。 大象、鲸、海豚、哺乳动物先对都比昆虫聪明很多,就是大脑要大许多。人之所以有智慧,就是因为是用工具,让大脑开始学习,建立逻辑体系。而其他动物本身也带有逻辑判断的指令,但自己并不知道,所以自身并没建立这个逻辑体系,或者这个体系很弱,所以就不具备意识。
“1”之所以是“1”,是因为有“2”,有“3”…等等,事物间不一样的普遍存在。有经验的程序员,在做游戏编程的时候,无论哪个妖怪,你都会做好标记,标记各种属性,比如方位、战斗力、大小、血量等,每个妖怪都会不一样的,哪怕是属性一样,但方位基本不会一样。最不一样的是,妖怪之间的序号ID是绝对不一样的,否则你就无法判定此妖怪和那妖怪的区别。所以一模一样的妖怪也是无法存在的,否则就乱套了。所制造的机器人也如此,一定会为它编号ID,这样就能区分谁是谁。蚂蚁看起来都差不多,但细微的差别使得他们就做一项固定的工作,拖动食物到蚂蚁洞穴。大树里运送养料,重复性地工作,里面也是不同机械性的相同劳作。
我们人有七情六欲,为什么?肯定不是白给的。
如果我们的机器人只设定一种欲望,比如走路。那么它就会不停地走,就算产生新的事物,那么也只能是在走路上,
那我们来看看七情六欲,七情:人的七种感情,一般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佛教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六种欲望。如果过排列组合,那就会很多大致是7x6x5x4x3x2x1 x 6x5x4x3x2x1=3百多万种组合。如果都按在机器人身上,可以想象,机器人的选择性是很多的。再加上细微之处,那么组合就跟多,比如眨眼睛、打喷嚏、听觉、味觉(酸甜苦辣)、嗅觉、触觉等。再加上学习到的知识,这些组合就是天文数字。所以人能够选择很多,并且让自己通过“想”产生很多的“无”来生成事物。
而机器人有多少选择?似乎就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如果像人一下在和你下棋的时候,它突然哭泣,是因为某些原因,那么这个机器人就算是觉醒了。
机器人要产生更多的选择,把七情六欲加进去,那可能还比较容易,但人要想增加一种感觉,那是要排除万难,就如同佛教,要禁欲的(贪嗔痴)。为什么要禁?
你看那些动物,除了不能像人一样思考,其他的和人基本一样。很多动物在饿的时候会扑杀其它动物,否则会安静的呆在那里。而人是更贪婪的生命体,总是欲望不被满足。如果仅仅是解决物质上的和奢侈上的满足,那其实和动物也没两样。
为了体现人“意识”的这一点,佛教施行禁欲是有原因的。而我们的机器人刚造出来,别说感觉少,欲望更是个0。
欲望就是在那些七情六欲中产生,并且搭配着人的感官,让其发挥到极致。也许你会说,既然这样,是不是就是上天安排的,如果是,那是不是就不该禁欲?如果不禁欲,任其放纵,那人就回到动物世界里了,仅仅是有更多欲望的生物。如果要不回到动物世界,那就彻底禁欲吧,这也是不对的,如果完全禁止七情六欲,那我们还是回到动物世界,或者连动物都不如,就如同树木一样了,或者就是只能走路的人(一个血肉的机器人)。
那么现在你找机器人,并给予其很多的选择,你是想让机器人也任意妄为呢?还是帮助你?不用回答,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给予七情六欲是为了选择性更多,能产生智慧,而禁欲就是让这个智慧得到正确的运用。所以禁欲可以用法律来代替,既保证正确的运用智慧,也起到禁欲的效果。
最后我能看到,只要给机器人足够的感官和欲望,再加以法定限制,那么像人一样的机器人是会诞生的。
那么人也是由动物而区别来,人是如何诞生的,那就是使用工具。在森林法则的动物世界里,人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弱的,而且也丧失了一些特殊技能。也许就是这些特殊技能的丧失,再加上探索精神,就开始利用工具,利用火,最后成为人。最突出的就是人的贪婪,贪婪让人总侵末在“无”之中,总是觉得欲望没被满足,这造就了人的智慧,是福也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