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m 编辑器入门
1、什么是Vim编辑器
Vim是从 vi 发展出来的一个文本编辑器。代码补完、编译及错误跳转等方便编程的功能特别丰富,在程序员中被广泛使用。简单的来说, vi 是老式的字处理器,不过功能已经很齐全了,但是还是有可以进步的地方。vim 则可以说是程序开发者的一项很好用的工具。所有的 Unix Like 系统都会内建 vi 文书编辑器,其他的文书编辑器则不一定会存在。连 vim 的官方网站 (http://www.vim.org) 自己也说 vim 是一个程序开发工具而不是文字处理软件。
2、三种使用模式
-
命令模式
-
输入模式
-
底线命令模式
2、帐号管理
1、简介
Linux系统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分时操作系统,任何一个要使用系统资源的用户,都必须首先向系统管理员申请一个账号,然后以这个账号的身份进入系统。
用户的账号一方面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对使用系统的用户进行跟踪,并控制他们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用户组织文件,并为用户提供安全性保护。
每个用户账号都拥有一个唯一的用户名和各自的口令。
用户在登录时键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口令后,就能够进入系统和自己的主目录。
2、账号管理
1)useradd
添加用户
useradd -选项 用户名
选项参数:
-c
comment,指定一段注释性描述。-d
目录,指定用户主目录,如果此目录不存在,则同时使用-m选项,可以创建主目录。-g
用户组,指定用户所属的用户组。-G
用户组,指定用户所属的附加组。-m
使用者主目录如不存在则自动建立。-s
Shell文件,指定用户的登录Shell。-u
用户号,指定用户的用户号,如果同时有-o
选项,则可以重复使用其他用户的标识号。
#! 创建用户 u1 ,并自动创建用户主目录
[root@bogon /]# useradd -m u1
#! 查看用户目录
[root@bogon /]# cd home
[root@bogon home]# ls
tuwer u1
#! 查看 passwd 内容;新用户信息u1已添加
[root@bogon home]# cd /
[root@bogon /]# cat etc/passwd
root:x:0:0:root:/root:/bin/bash
#! 省略...
tuwer:x:1000:1000:Tuwer:/home/tuwer:/bin/bash
u1:x:1001:1001::/home/u1:/bin/bash
2)su
切换用户
su 用户名
- 从普通用户切换到root用户,还可以使用命令:
sudo 用户名
- 在终端输入
exit
或logout
或使用快捷方式ctrl+d
,可以退回到原来用户;ctrl+d也是执行的exit命令 - root切换其他用户使用su命令可以直接切换,无需密码
- 其他用户切换root不管是su或sudo,都需要密码
$
表示普通用户#
表示超级用户,也就是root用户
3)userdel
删除用户
#! 查看用户目录
[root@bogon home]# ls
tuwer u1
#! 删除用户 u1,并包括用户主目录
[root@bogon home]# userdel -r u1
#! 查看用户目录
[root@bogon home]# ls
tuwer
-r
参数表示同时删除用户的主目录
4)usermod
修改账号
usermod -选项 用户名
选项:
常用的选项包括-c
, -d
, -m
, -g
, -G
, -s
, -u
以及-o
等,这些选项的意义与useradd命令中的选项一样,可以为用户指定新的资源值。
#! 添加用户 u1,并创建主目录
[root@bogon home]# useradd -m u1
#! 查看主目录
[root@bogon home]# ls
tuwer u1
#! 修改用户 u1:把主目录改为 123;既修改 passwd 等文件中信息,也修改 主目录名称
[root@bogon home]# usermod -m -d 123 u1
[root@bogon home]# ls
123 tuwer
3、passwd
口令管理
[root@bogon /]#passwd -选项 用户名
选项:
-l
lock,锁定口令,即禁用账号-u
口令解锁-d
使账号无口令,即清除口令-f
强迫用户下次登录时修改口令
4、hostname
修改主机名
[root@bogon /]# hostname tuwer
修改后重启终端
[root@tuwer /]#
3、用户组管理
1、groupadd
添加用户组
[root@bogon /]# groupadd -选项 用户组名
参数:
-g
GID 指定新用户组的组标识号(GID)。-o
一般与-g
选项同时使用,表示新用户组的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 添加用户组
[root@bogon /]# groupadd ajun
#! 查看用户组
[root@bogon /]# nl etc/group
#! 省略...
67 tuwer:x:1000:
68 ajun:x:1001:
2、groupdel
删除用户组
[root@bogon /]# groupdel 用户组名
3、groupmod
修改用户组
[root@bogon /]# groupmod -选项 用户组名
参数:
-g
GID 为用户组指定新的组标识号。-o
与-g选项同时使用,用户组的新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n
新用户组 将用户组的名字改为新名字
4、newgrp
切换用户组
[root@bogon /]# newgrp 目的用户组
5、与账号相关的文件
1)etc/passwd
-
用户管理工作涉及的最重要的一个文件。
-
Linux系统中的每个用户都在 /etc/passwd 文件中有一个对应的记录行,它记录了这个用户的一些基本属性。
-
这个文件对所有用户都是可读的。
-
/etc/passwd 中一行记录对应着一个用户,每行记录又被冒号
:
分隔为7个字段,其格式和具体含义如下:用户名:口令:用户标识号:组标识号:注释性描述:主目录:登录Shell
-
用户名
-
口令
-
用户标识号
-
组标识号
-
注释性描述
-
主目录
-
shell
-
-
伪用户(pseudo users):这些用户在/etc/passwd文件中也占有一条记录,但是不能登录,因为它们的登录Shell为空。它们的存在主要是方便系统管理,满足相应的系统进程对文件属主的要求。
2)/etc/shadow
文件格式与/etc/passwd类似,由若干个字段组成,字段之间用":"隔开。这些字段是:
登录名:加密口令:最后一次修改时间:最小时间间隔:最大时间间隔:警告时间:不活动时间:失效时间:标志
- 登录名:是与/etc/passwd文件中的登录名相一致的用户账号
- 口令:字段存放的是加密后的用户口令字,长度为13个字符。如果为空,则对应用户没有口令,登录时不需要口令;如果含有不属于集合 { ./0-9A-Za-z }中的字符,则对应的用户不能登录。
- 最后一次修改时间:表示的是从某个时刻起,到用户最后一次修改口令时的天数。时间起点对不同的系统可能不一样。例如在SCO Linux 中,这个时间起点是1970年1月1日。
- 最小时间间隔:指的是两次修改口令之间所需的最小天数。
- 最大时间间隔:指的是口令保持有效的最大天数。
- 警告时间:字段表示的是从系统开始警告用户到用户密码正式失效之间的天数。
- 不活动时间:表示的是用户没有登录活动但账号仍能保持有效的最大天数。
- 失效时间:字段给出的是一个绝对的天数,如果使用了这个字段,那么就给出相应账号的生存期。期满后,该账号就不再是一个合法的账号,也就不能再用来登录了。
3)/etc/group
-
用户组的所有信息都存放在/etc/group文件中。
-
将用户分组是 Linux 系统中对用户进行管理及控制访问权限的一种手段。
-
每个用户都属于某个用户组;一个组中可以有多个用户,一个用户也可以属于不同的组。
-
当一个用户同时是多个组中的成员时,在/etc/passwd文件中记录的是用户所属的主组,也就是登录时所属的默认组,而其他组称为附加组。
-
用户要访问属于附加组的文件时,必须首先使用
newgrp
命令使自己成为所要访问的组中的成员。 -
文件的格式也类似于/etc/passwd文件,由冒号
:
隔开若干个字段,这些字段有:组名:口令:组标识号:组内用户列表
- 组名:是用户组的名称,由字母或数字构成。与/etc/passwd中的登录名一样,组名不应重复。
- 口令:存放的是用户组加密后的口令字。一般Linux 系统的用户组都没有口令,即这个字段一般为空,或者是*。
- 组标识号:与用户标识号类似,也是一个整数,被系统内部用来标识组。
- 组内用户列表:是属于这个组的所有用户的列表,不同用户之间用逗号(,)分隔。这个用户组可能是用户的主组,也可能是附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