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长篇详谈」聊聊鸿蒙和它的目标

楚木巽 2021-09-26 阅读 58

我来跟大家聊聊对于鸿蒙系统我的一些看法,以及给大家讲讲我所理解的鸿蒙系统真正想做的事情。

鸿蒙想做什么?

鸿蒙系统从2018年被网络上疯传,到2019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2019正式被提出,到2020年鸿蒙2.0第一个开发者Beta版本被推送给开发者,再到2021年大量消费者取得了鸿蒙2.0的更新推送,经历了整整四年发展的鸿蒙系统终将尘埃落定,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来聊聊华为到底想通过鸿蒙做什么?鸿蒙到底和Android、iOS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会有鸿蒙?

在了解鸿蒙系统到底想做什么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这个让中国科技圈为之一振的操作系统到底是因什么而来的?

其实许多人在各路自媒体的引导下,都将鸿蒙与「制裁」联系在一起,认为华为是为了规避美国的制裁,为了防止安卓不能用所以鼓捣出来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在许多人的印象当中Android系统是和谷歌挂钩的,认为Android系统是谷歌的私有财产,只要美国一声令下谷歌就可以禁止华为手机搭载安卓系统。事实上并不是的,安卓系统不属于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人或者企业,安卓系统是属于全世界所有开发者的共同财富,它是一个开源项目,最近热议的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Android开放源代码项目)就是真正的安卓本体。任何人都可以获取安卓的源代码,用它去做任何事,而谷歌只是负责维护和托管这个项目的一家公司。

一直以来被禁用的都是谷歌的GMS服务,而不是安卓系统,面对GMS的禁用华为早已拿出了HMS作为应对措施,完全不需要为此开发一个鸿蒙系统。因此我们在思考鸿蒙系统为何而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去拓宽视野,从更深层次去思考「鸿蒙到底为何而来?」

移动终端产业的瓶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移动终端的创新与发展已经越来越慢,以手机这个移动终端的中心为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现在所有的新款手机几乎都在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你几乎很难再在一款新手机中发现一个非常令人感到震撼的卖点,你甚至不用看发布会都能猜到某某品牌某某新品会有什么功能。

曾经我们为一款手机产品欢呼和惊叹,大概率是这款产品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前所未有的新功能,而现在大概率是这款产品又将什么什么原本很高大上的功能做到了多低的价位,各大手机厂商就差把内卷两个字写脸上了。

手机行业的发展从创新驱动变成了价格驱动,这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但也说明了一点,手机行业这座金矿几乎已经被挖的差不多了,而近年来各种与手机相关的配套设备(诸如耳机等)以及IoT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个现象说明了移动终端行业开始以手机为目标纵向发展纵深变成了以手机为中心横向全面发展的时代,而这个新的形势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移动终端产业横向发展所带来的问题

前文说道,近年来各种与手机相关的配套设备(诸如耳机等)以及IoT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就是横向发展带来的结果,但是,由横向发展所产生的产品是始终绕不开一个中心——手机。而这些设备想要使用,或者说更加完美的去使用的核心条件就是「连接」,只有各个设备之间真正的连接到一起了,才是真正的物联网,不然就只能是「物」而称不上是「联网」。

物联网时代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真正主旨是各个智能设备之间连接所带来的全新体验,这也是物联网设备和传统设备最大的不同。

我们知道,如果想要让一个设备具有我们所说的「智慧能力」,那么这个设备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算力,要让消费者用户可以更加便捷的去使用一套设备,为此我们要做到简单易用,因此我们必须要为这个设备赋予一套系统来完成用户的指令,替用户完成底层的工作。

这个的确不是什么难题,现在很多智能家电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让用户便捷的操作这些设备。但是一个用户是不可能只使用一个品牌的产品的,他的空调可以是格力的,风扇可能是美的的,电视可能是华为的……等等,如果这些设备都各执一个自己的系统,那么用户去使用这些设备就会有非常割裂的体验,比如我想控制格力空调那我就必须下载一个格力的APP,美的的风扇又需要一个APP,然后这个烤箱要一个APP,那个微波炉又要一个APP…….那不就没完没了了?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消费者手上的智能设备是越来越丰富了,越来越多了,但是这些设备并不可以非常好的一体化控制,所有的设备就像是一座座孤岛,并没有为我们的消费者带来质的提升,就相当于原本我需要走到这一个个设备前面去操作,变成打开一个个APP去操作,将原本让腿干的事情变成了让手指干,你问过手指同意没有啊?

如果为了控制一个设备需要下载APP,然后扫码配对,然后联网,下次用还要找到APP打开……我相信很多用户反而愿意走几步路算了,绝大多数用户并不愿意为了这一点点方便去进行这些繁琐的操作。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问题?操作系统。

由于各个厂商的设备用的大多都是不一样的系统,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去协同工作,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家请了保姆和保安,保姆是东南亚人,保安是欧洲人,而你是中国人,你们三个人都特么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鸟语,还协同合作个屁啊?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家都使用一样的操作系统。

这个时候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大家都用安卓系统呀?”

我们要知道,IoT设备不同于手机平板电脑之类的强算力设备,这些设备往往有4GB以上的内存,可以很好的应对各种系统。而那些IoT设备大多数只有几十MB甚至几百KB,你让他们跑个安卓11?的确,我们可以用旧版安卓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IoT设备都停留在安卓4甚至安卓3的时代,如此老旧的系统如何支撑未来不断增多的功能和设备呢?

基于这个问题,华为的鸿蒙系统来了。

鸿蒙做了什么?

一个新的维度——超级终端

华为在开发鸿蒙系统的时候,就是盯着这个方向来的,华为要做的是一款万物互联的系统,鸿蒙想要将所有有芯片的设备都连接在一起,而不是单单为了手机、平板或是电脑去服务的。

在2020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就已经表明鸿蒙系统既可以用在哪怕只有几百KB内存的设备上,也可以用在十几GB的设备上,真正可以做到让一个系统串联万物,做到所有设备的互联互通。

在鸿蒙的体系中,不存在中心和非中心,任何设备都是平等的,有的只有强算力设备和弱算力设备,让这些设备通过鸿蒙这个系统串联起来,一起协同工作,那为什么要让这些设备协同工作呢?

人皆有所长亦有所短,设备也是如此,每个设备都有它的长处,亦有它的短板,我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用电视看电影很爽吧?大屏幕大音响,但如果我们想控制电视呢?那就只能用遥控器,这就体现了电视在操作上的不便性。而手机虽然看视频受限于屏幕大小体验不佳,但是它小巧便携好操作啊!那我们让电视负责播放,手机负责控制,那不就完美的结合了二者的优点实现优势互补了么?

我们可以再继续展开说说,电视虽然声音大,但是怎么说私密性不强,比如有人在睡觉你在外面看电视外放声音怎么都会影响到吧?那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将耳机加入这个协同体系中去,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场景:手机控制电视,电视播放影像,耳机播放声音。既看的爽又不会打扰别人又不用拿个遥控器按来按去,这个场景是单一设备做不到的。这便就是协同的作用。

但如果我们参与协同的设备都来自不同的系统,其实配合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但如果都搭载了鸿蒙系统,我们通过优势是便于操作的手机来操作,鸿蒙系统自动调配各个设备来组成一个超级协同终端,那不比你拿个耳机连接电视,再给电视下载一个远程控制再用手机控制电视来的畅快?

这是一个曾经从未设想过的场景,万物互联才是鸿蒙真正的目标。

正如华为所说,华为想让消费者使用多设备如同使用一台设备一样的简单。

目标非常的远大,但鸿蒙要怎么去实现这么远大的目标呢?让开发者一个一个设备的去开发软件不得累死?这个问题显然非常关键,但是华为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新的方案——原子化

何为之原子化?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一个个原子组成的,而我们日常使用的软件其实就是一个个不同的服务的集合,比如说微信就集成了聊天、朋友圈、小程序等等的小模块,这些模块一起构建成我们的微信。再比如说微博是由浏览微博、搜索、发微博等等功能模块组成的。在我们现行的系统当中,这些服务都被集成在一个APP当中,如果我们想要使用其中的某一项服务就需要下载整个APP,这就造成了应用的过度臃肿,我明明只需要使用其中可能只占用了10MB的服务我却要去下载一个200MB的软件,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的体验就非常差了。

但问题不仅仅在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上,我们的手机有几十上百GB的储存空间以及十几GB的运行内存,这使得我们可以安装和运行这些软件,这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我们目光投向那些小型设备,诸如智能手表甚至更小的IoT设备,这些设备的储存空间和运行内存就少的可怜了。我们上面说到,鸿蒙的特性使得它可以运行在这些小设备上,但是操作系统能运行软件运行不了的话那没用啊!如果想让软件运行就需要让开发者为这个设备专门开发一套软件。这样子既不利于生态发展也使得开发者成本大大提高,非常影响开发者对于生态接入的积极性。

为此,华为的原子化概念来了。

前文说到,而我们日常使用的软件其实就是一个个不同的服务的集合,那么如果我们将软件拆开成一个个服务,需要哪个服务就安装哪个服务不就好了?比如我看到一篇微博的文章想分享给我的朋友看,但他没有安装微博,如果他想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就必须下载微博。但如果我们将微博拆开,将阅读模块单独拆出来,我分享的时候连同阅读模块一起分享过去,那么被我分享的人只要点开就可以获得优质的阅读体验,但又不需要下载整个微博,那用户体验不就非常棒了么?

鸿蒙就是这样做的,这就是鸿蒙的原子化概念。鸿蒙的软件都是由一个个原子化模块组成的,开发者开发的是一个个模块,而不是一整个软件,这些模块是可以拆开可以组合的,这样子使得用户可以单独分享一个鸿蒙软件的某个原子化模块,使得被分享者不需要下载就可以使用,这对于现在各路软件都各种要求下载APP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除了分享这个问题,用户自己本身就可以只安装一个个模块而不下载完整软件到自己的手机上就可以使用了,这对于现在APP流氓简直是天降正义。

除此之外,前文提到的小设备的问题也可以用这个思路去解决。

比如开发者开发了一个软件,这个软件有着全套的服务在手机上运行,但是现在我想开发一个鸿蒙手表的版本,手表上只需要一部分功能,那么我完全可以将手机版上需要的那几个模块单独拿出来就可以非常快的变成手表的版本,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这就是华为鸿蒙系统的原子化思路。

一个新的思维——去中心化

前文提到华为采用了“原子化”的思路用于解决小型设备算力不足无法运行大型软件的问题,但这个方式始终是治标而不治本,因为设备算力不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原子化的思路只是让算力不足的设备不要算那么多东西罢了。

我前文提到了一个说法“在鸿蒙的体系中,不存在中心和非中心,任何设备都是平等的,有的只有强算力设备和弱算力设备。”

是的,鸿蒙体系中只存在强算力设备和弱算力设备,不存在中心与非中心,鸿蒙不是为了某一款设备去服务的,鸿蒙是要服务所有这个体系内的设备。因此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跳出“手机最重要”的这个思维误区,将目光投向这个体系内所有设备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以手机为中心环绕为手机而服务。

这个体系内所有设备都是为用户服务,而不是为某个中心设备去服务。

那么问题又来了,虽然说是这样说,设备之间的算力差异依然存在,比如你不可以让手表去做手机做的事情,打个比方,渲染一幅复杂的图画手表很显然需要比手机长的多的时间。渲染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模型手机显然需要比电脑更长的时间。

但鸿蒙的宗旨是让用户“可以随时使用最方便的设备。”话虽如此,但是算力的差距始终在这里呀?为此,鸿蒙系统上的软总线技术发挥了作用。

软总线和分布式让鸿蒙系统可以自由调度体系内设备的算力,比如我手机想渲染一个很复杂的多面体模型,手机渲染可能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打个比方哈。但这个时候在我手机所在的鸿蒙体系内恰好有一个比手机算力更强大的设备——电脑。这个时候,鸿蒙系统就可以调度电脑的算力来帮助手机来一起进行运算,整体算力等于电脑+手机,相较于单独电脑或是单独手机来说都大大提高了运算效率。

上面的例子可能很虚,因为现在还没有具体的实例,所以我们再来看一个已经实现了的例子,Huawei Watch GT2 Pro上的导航功能。很显然这款手表的算力不足以支撑一个完整的导航系统,但是如果你在骑自行车导航,随时看手机显然是不够方便的,而语音提示存在一定的延迟,很难做到及时的反馈。

所以华为选择了鸿蒙系统的一个方案,让手机来处理导航数据,处理完以后传送给手表,让手表来显示,是的,只是显示,除了显示以外的一切运算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这就是一个鸿蒙弱算力设备借助强算力设备算力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并且已经实现了。

这个功能将使得整个鸿蒙体系不再是围绕一款或几款设备去运作的一个体系,而是一整个整体,在鸿蒙系统的调度下将不存在算力的差距,这也呼应了前文的超级终端理念,在这个超级终端里所有设备算力共享,无论是弱算力设备还是强算力设备都可以实现一样甚至叠加起来更强的运算能力,实现一个真正一体化的超级终端。

总结一下

我相信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可以很清楚的了解鸿蒙系统的意义以及这个系统未来的方向,鸿蒙系统一直以来都不是局限于手机或是电脑或是其他的什么,鸿蒙自诞生之初就将万物互联订为基调。后续的发展也一直是以这个为路线去发展,因此我们在评价或者使用鸿蒙系统的时候不应局限于某一个小的范围,应该总体的去看,站在万物互联这个大框架上去看,不过现在还是鸿蒙这个系统的诞生之初,现在我们也只是依据现有的去分析和构想,说白了真的就是纸上谈兵。

但仅依据这些构想和方向我们可以看出鸿蒙这个系统真正的目标,当然有目标不代表就可以成功,这一切都需要让时间去证明,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正如华为对鸿蒙的一个标语——One as All  All as One,一生万物,万物归一

打破硬件的边界,创造一个真正的超级终端,这才是鸿蒙真正要做的事情。

对于一些问题我的想法

原子化和APP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评论区就有朋友提出来了,恰好这个话题我也计划讲一讲。

先下结论——APP和原子化服务不是对立的关系。

可能我前面的表述存在一些问题,让大家没有很好的去理解原子化,存在一种认为原子化可以取代APP之类的,实则不然,原子化概念是对APP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APP的取代,两者完全可以是共生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就比如微信,你用微信应该不会说只用一个聊天窗口吧?APP作为一个服务的集合,也就相当于是由大量原子化组件组成的大分子,原子化是好,又简单又方便。但是原子化的问题也在过于简单,无法实现一些比较复杂的操作,这些操作往往需要更多的组件去完成。原子化的提出是为了方便用户,给予用户选择的权利,用户只想进行简单的操作可以直接用原子化服务而不需要使用APP,而需要复杂操作的时候就可以选择APP。原子化组件是为了让APP使用或者开发更加便利,而不是为了取代APP,两者是共生关系。

另外,原子化组件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再展开说一说。

未来一定是移动终端的未来,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人们现在出行购物等等已经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比如你点杯喜茶都可以在APP上预约,到了直接拿喝的。而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诸如喜茶这些大型的产业可以开发一个APP让用户享受方便,这一点非常好,但是,开发一个APP还要维护、网络安全等等等等,这些由一个大企业来做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我只是一家自己开的小奶茶店呢?这种小产业想要支撑一个APP的运营是很困难的,且不说运营,连开发都很困难。

而这些小用户就可以利用原子化组件,我只开发一个原子卡片,卡片可以实现简单的点餐预约功能,别的我一概不做,这可比开发一款APP要容易得多了呀!而且用户用的也方便,卡片随时添加移除,不像APP还要下载安装等等,这样子方便了用户用户肯定也会更愿意选择你家的店呀!

关于安卓套壳的问题

注意,以下内容包含争议内容,观点不合可以友善交流,不欢迎杠精和撕逼。

这个问题最近一直都是热议的对象,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真的很简单,华为从来没有否认过鸿蒙系统跟安卓有关系,从来没有说过鸿蒙是完全独立于安卓的操作系统,更没有说过鸿蒙是完全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安卓也是基于Linux的啊。

这时候有人会说:“那你鸿蒙就别吹吊打安卓比安卓快多少多少啊!”

那问题来了,退一万步说,即便鸿蒙是完全基于安卓开发的操作系统,这和鸿蒙比安卓快比安卓体验好这个问题有什么矛盾的地方么?

比如EROFS文件系统,这个文件系统就是由华为开发贡献给安卓的,既然华为开发的文件系统能比安卓原来的文件系统效率更高,凭什么华为就不能给鸿蒙开发一套优于安卓的文件系统来替换安卓的文件系统?既然文件系统可以,其他的为什么不行?那鸿蒙就算基于安卓凭什么就不能比安卓更快更好呢?

我说这么多其实也是希望大家能明白,软件是给消费者用的,即使我自己手打一百亿行代码却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一点提升,那我就是在做无用功。但是事实很清楚,用过鸿蒙的都说好,更流畅的动画和体验深入人心,这是目前任何安卓定制UI都做不到的体验。

关于这个话题我不想多说,因为实在是太容易引起争议,上述是我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友善交流,求同存异,有批评我也会虚心接受。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