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part3)--在群体当中,个人的利益极少会成为强大的动因

窗外路过了谁 2022-06-03 阅读 11

摘抄书中论点,不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

书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

  • 无论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好是坏,它们都具有的双重特点就是:极为简单和极为夸张。
  • 尤其在异质性群体当中,群体情感的狂暴会因责任感的缺席而更为夸大。确信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确定)以及暂时产生的人多势众之感,使那些在孤立的个体身上所不可能有的情感和行为会在群体身上表现出来。在群体当中,愚蠢、无知和心怀嫉妒的人们摆脱了自身的卑微无能之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粗暴、短暂但巨大的力量感。
  • 群体身上的夸张倾向,常常会不幸地作用于一些恶劣的情感,这些属于原始人残留本能的返祖现象,在孤立且有责任感的个体身上会因害怕受罚而有所约束。而群体则会因此极其容易做出极端恶劣的行为。
  •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情感;提供给他们的意见、想法或者信仰,他们要么照单全收,要么全盘拒绝,不是视之为绝对真理,就是当作绝对谬论。于是,群体的信仰总是在暗示作用下被决定,而不是经由理性思考孕育而成。众所周知,zong|jiao信仰是多么的偏执,它们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的是怎样zhuan|制的统治。
  • 群体对强权俯首称臣,却丝毫不为仁义善良所打动,仁慈对于他们而言只意味着软弱。他们从来不顺应温和仁厚的主子,而是俯首于严厉压榨他们的暴君。对这样的暴君,他们总是为其立起高高的塑像。如果说,他们敢主动将被推翻的专制君主踩在脚底,那也是因为君主失去了权势,成为了他们毫不忌惮、可以尽情藐视的弱者中的一员。深得群体喜欢的英雄类型,永远是恺撒这样的形象。他的权杖吸引着他们,他的权威震慑着他们,他的利剑令他们畏惧。
  • 对于软弱的zheng|quan,群体随时都准备着zao|反,而面对强权,他们则卑躬屈膝。如果当权者的势力起伏不定,那么,受到极端情感所控制的群体,就会在无法无天和婢膝奴颜之间交替反复。
  • 简单地说,因为原始时代残留下来的野蛮破坏力,是沉睡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本性。在每个孤立个体的生活中,满足这样的本性对他而言是危险的,然而一旦他并入了不负责任的群体当中,知道肯定不会受到惩罚,他就会彻底地放纵这种本性。由于不能总将这种破坏性本能发泄在自己的同胞身上,于是我们便对准了动物。正是源于这一点,群体对于狩猎和残暴行为有着普遍的热情。群体慢慢地折磨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牺牲品,显示出的是一种懦弱的残忍;在哲学家看来,这种残忍,与十几个聚集在一起的猎人饶有兴致地围观他们的猎犬追逐并撕咬一只可怜的鹿时所表现出的残忍,有着同源的相似。
  • 多少群体为了他们一知半解的信仰、理想和只字片语慷慨赴死。罢工的人群往往更多地是为了服从一句指令,而非为了增加一点微薄薪水以满足自己。在群体当中,个人的利益极少会成为强大的动因,相反,在孤立的个体身上,它几乎是唯一的动机。
  • 当然,也并不是利益在引导群体投入那么多的zhan|争,这些zhan|争往往是他们的智识所无法理解的,但他们却轻易地在其中遭受sha|戮,就像云雀被猎人所摆弄的镜子迷惑,丢掉性命。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