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
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计算机存储和数据组织的方式,它分为三个方面,即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物理结构,数据的操作。
数据项:
是数据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用它可以识别一个或一个组数据,一个数据元素可由若干数据项组成。
数据对象:
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
数据:
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在计算机科学中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总称,是计算机化的信息。
数据类型:
是一个值的集合以及定义在这个值集上的一组操作,可分为原子类型和结构类型。
抽象数据类型:
是基于一类逻辑关系的数据类型以及定义在这个类型之上的一组操作。
逻辑结构:
是数据元素之间逻辑关系的描述。
物理结构(存储结构):
是指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映像(又称表示),即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法。
算法:
是对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它是指令的有限序列,其中每一条指令表示一个或多个操作。
时间复杂度:
算法执行所需时间的量度。空间复杂度:算法执行所需存储空间的量度。
存储密度:
指结点数据本身所占存储量和整个结构所占存储量之比。
程序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分解、抽象和信息隐蔽。根据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不同特性,有四类基本的数据结构:集合结构,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形结构(网状结构)。
数据的存储结构有:
顺序存储结构、链式(链接)存储结构、索引结构、散列存储结构常用的两种存储结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算法的五个特性:
确定性、有穷性、可行性、输入和输出。(可以有零个或多个数据输入,但必须至少有一个输出数据。
算法设计的要求:
正确性、可读性、稳健性、高效率低存储量。
(算法分析)衡量算法的两个标准:
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一个算法的设计取决于所选的逻辑结构。一个算法的实现取决于所选的存储结构。
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的要求:
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设计、结构化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