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CP和UDP的区别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是无连接的,尽最大可能交付,没有拥塞控制,面向报文(对于应用程序传下来的报文不合并也不拆分,只是添加UDP首部),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传输控制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是面向连接的,提供可靠交付,有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提供全双工通信,面向字节流(把应用层传下来的报文看成字节流,把字节流组织成大小不等的数据块),每一条 TCP 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一对一)。
- TCP面向连接, UDP面向无连接的
- TCP有保障的,UDP传输无保障的
- TCP是效率低的,UDP效率高的
- TCP是基于流的,UDP基于数据报文
- TCP传输重要数据,UDP传输不重要的数据
2. TCP三次握手
首先 B 处于 LISTEN(监听)状态,等待客户的连接请求。A 向 B 发送连接请求报文,SYN=1,ACK=0,选择一个初始的序号 x。
B 收到连接请求报文,如果同意建立连接,则向 A 发送连接确认报文,SYN=1,ACK=1,确认号为 x+1,同时也选择一个初始的序号 y。
A 收到 B 的连接确认报文后,还要向 B 发出确认,确认号为 y+1,序号为 x+1。
B 收到 A 的确认后,连接建立。
3.三次握手的原因
第三次握手是为了防止失效的连接请求到达服务器,让服务器错误打开连接。
客户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如果在网络中滞留,那么就会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收到服务器端发回的连接确认。客户端等待一个超时重传时间之后,就会重新请求连接。但是这个滞留的连接请求最后还是会到达服务器,如果不进行三次握手,那么服务器就会打开两个连接。如果有第三次握手,客户端会忽略服务器之后发送的对滞留连接请求的连接确认,不进行第三次握手,因此就不会再次打开连接。
4.TCP四次挥手
以下描述不讨论序号和确认号,因为序号和确认号的规则比较简单。并且不讨论 ACK,因为 ACK 在连接建立之后都为 1。
A 发送连接释放报文,FIN=1。
B 收到之后发出确认,此时 TCP 属于半关闭状态,B 能向 A 发送数据但是 A 不能向 B 发送数据。
当 B 不再需要连接时,发送连接释放报文,FIN=1。
A 收到后发出确认,进入 TIME-WAIT 状态,等待 2 MSL(最大报文存活时间)后释放连接。
B 收到 A 的确认后释放连接。
5.四次挥手的原因
客户端发送了 FIN 连接释放报文之后,服务器收到了这个报文,就进入了 CLOSE-WAIT状态。这个状态是为了让服务器端发送还未传送完毕的数据,传送完毕之后,服务器会发送 FIN 连接释放报文。
6.TIME_WAIT
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端的 FIN 报文后进入此状态,此时并不是直接进入 CLOSED 状态,还需要等待一个时间计时器设置的时间 2MSL。这么做有两个理由:
确保最后一个确认报文能够到达。如果 服务器端没收到客户端发送来的确认报文,那么就会重新发送连接释放请求报文,A 等待一段时间就是为了处理这种情况的发生。
等待一段时间是为了让本连接持续时间内所产生的所有报文都从网络中消失,使得下一个新的连接不会出现旧的连接请求报文。
7.一个URL从输入到浏览器地址栏开始都发生了什么
输入url
应用层DNS解析域名( 客户端先检查本地是否有对应的IP地址,若找到则返回响应的IP地址。若没找到则请求上级DNS服务器,直至找到或到根节点。)
应用层客户端发送HTTP请求
传输层TCP传输报文
网络层IP协议查询MAX地址
数据到达数据链路层
服务器接收数据
服务器响应请求
服务器返回响应文件
页面渲染
8.编写socket套接字的步骤
服务器端程序的编写步骤:
第一步:调用socket()函数创建一个用于通信的套接字。
第二步:给已经创建的套接字绑定一个端口号,这一般通过设置网络套接口地址和调用bind()函数来实现。
第三步:调用listen()函数使套接字成为一个监听套接字。
第四步:调用accept()函数来接受客户端的连接,这是就可以和客户端通信了。
第五步:处理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第六步:终止连接。
客户端程序编写步骤:、
第一步:调用socket()函数创建一个用于通信的套接字。
第二步:通过设置套接字地址结构,说明客户端与之通信的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
第三步:调用connect()函数来建立与服务器的连接。
第四步:调用读写函数发送或者接收数据。
第五步:终止连接。
9.Http协议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个基于请求与响应模式的、无状态的、应用层的协议,常基于TCP的连接方式,HTTP1.1版本中给出一种持续连接的机制,绝大多数的Web开发,都是构建在HTTP协议之上的Web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