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智能商业 --未来已来

书写经典 2022-02-06 阅读 85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浪并发的年代,商业1.0, 商业2.0, 商业3.0

曾鸣博士眼里的3.0版商业机会是什么呢?我理解他说的“互联网”本质是三点

  1. 互:人人在线的社交分享圈——这是IM企业的强项
  2. 联: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这是Iot企业的强项,比如华为 ,比如腾讯
  3. 网:整合资源的供应链网络——这是电商平台的强项,比如阿里

对于未来智能商业的样貌,曾博士用蚂蚁小贷举例,讲了它做了三件关键的事:「特定商业场景的数据化、忠实于商业逻辑的算法及迭代优化,以及将数据只能与商业场景无缝融合的产品」。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贷款系统,正是这个时代跨系统集成的新物种。

数据智能的背后,是商业逻辑的根本改变,未来竞争的核心,将从满足显性的标准化需求变成挖掘潜在的个性化需求。

数据压强会推动数据智能发展,在数据压强面前,要么数据智能,要么变成肉泥,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数据化+算法化+产品化==数据智能

  1. 数据是商业创新的基础,没有数据,智能商业无从谈起。收集数据要从多维度收集,而且不只是数据,还有行为足迹,他们都可以统称为大数据。数据越多,越好。
  2. 只有数据,还不行,还要把他们利用起来,这就需要算法了,算法就是智能商业的引擎,比如搜索,谷歌的精准在线广告这都是算法的应用。算法还要不停的训练,持续的优化,自我的学习,才会越来越「智能」。
  3. 最后一点就是产品,有了数据、也应用了算法,最终还是要落地到产品上,不然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空谈,因为只有产品才是用户真正用的,是一个和用户接触的端,这样才可以实时的收集数据到云端,在通过算法不断的学习运算决策,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功能体验,正好形成了一个闭环。

闭环,只有形成闭环,才会有生态。所以我们的数据要是实时的,活的,而且要能收集的都收集。

基于以上,企业逐渐就可以智能化。一个是实时在线,数据实时上传下达,智能分析;一个就是自动化,智能决策。让企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

未来的商业越来越精准,精准是未来的趋势,通过网络协同、智能数据,降低准入门槛,扩大生态容量,实现降维打击,这才是整个商业逻辑的根本改变:精准

淘宝为什么可以?

  1. 第一点,淘宝卖家愿意通过各种方式吆喝自己的店铺(自发性)。淘宝卖家是自带流量的,他们会在名片上、在社交媒体上,只要有曝光机会的地方都传播自己的淘宝店铺。这种传播对卖家和平台是双赢的。而且淘宝卖家的传播和交易是一体的,意味着,买家要购买时卖家也没有理由走线下。
  2. 第二点,淘宝卖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吆喝的店铺(自主性)。比如在淘宝站内的阿里妈妈和外部的社交网络等各种渠道选择曝光,也可以选择各种打折降价的方式来推销自己。
  3. 第三点,淘宝卖家离开平台很难单独生存,或者至少会非常不便利(S2B2C的赋能因素)。反观网约车业务,虽然司机也同样欠缺自发性和自主性,但至少在离开平台的情况下,司机是很难单独生存的(黑车业务在除了机场火车站等特定场所之外,几乎已经不复存在)。

不是C2B,而是C2P2B2C

曾鸣博士也认为过去的大规模定制存在个性化和规模化的矛盾,他提出的阿里解决之道是平台分析数据,和生厂商紧密结合,提出消费者分析结果,知道企业做研发。这就是不是简单的C2B,而是C2P2B2C。也就是消费者(Consumer)不知不觉中把数据提供给了平台(P latform),然后由平台提供给企业(Business),然后企业再通过平台上架,平台直接把产品推荐给消费者,完成最高的生产力转化。

比如淘宝上的卖家,他们可以借助淘宝平台提供的搜索、推广、个性化、支付等能力为买家提供服务。如果这些能力服务,都让一个个淘宝的卖家自己做,基本上没几家有能力做到的,正是有了淘宝这个平台为卖家的赋能,淘宝的卖家的商业模式就可以做到C2B:为不同的买家进行定制。

在这个例子里,淘宝就是S这个平台,B就是淘宝卖家。基于此,衍生出一种新的模式,这就是S2b2c。S指供应平台,b是小商家,c是消费者。S主要是赋能,b通过S,服务于c,而c和b,对于S都是透明的(数据、行为等全知道),这样S才可以越做越强,更好的为b和c服务。

平台是演化出来的

新的战略应该是高效反馈闭环的,看十年,做一年,没有长期的规划,都是不停的根据实验、数据,快速的找到落地点,快速迭代。在这个过程中,要控制好范围,不能因为实验影响了整个公司甚至拖垮;也要及时调整,不停的尝试,不停的转变。未来不知道在哪,但是可以通过高效的反馈闭环,不断调整方向,找到它

点-线-面-体

80%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未来在Top 50%以上,人对自我的评估都是乐观的。个人的能力要在线,面,体上才能更好的放大。

「点-线-面-体」的定位逻辑,要连「点」成「线」,互动结网,逐渐的演变成一个面,进而再交织为「体」。

  • 「点」指的是面上各种各样的新角色,「点」和「面」试共荣的关系

  • 「线」连接「点」、「面」和最终客户,这样才能建立关系,才能交织成网。

  • 「面」指的是平台,有创新模式的可能性,可以连接不同的玩家。

  • 「体」就是「点」、「线」、「面」共生,形成一个生态体系,比如淘宝。

所以未来的企业要找对「点」,连接丰富的「线」,演变成一个「面」,最终「体」就会慢慢成型。

未来组织

当组织规模变大,只能是普通人愿意为更好的薪酬接受高强度的工作,精英人才是因为自我成就而需要赋能可能性。而且这种赋能前提一定是有一个向心力极强的企业文化,否则赋能到最后就是“忠诚与背叛”的游戏。打造向心力强的企业文化,找到能“自激励”的人,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去找对人,比改变一个人更重要。

创造力变革后的心得组织原则,应该是赋能式的,现在我们是管理,未来我们要从管理过渡到赋能,忘掉管理,拥抱赋能,打造全新的赋能型组织

互联网网X 乘法

未来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x;未来不是单纯的叠加,而是融合,企业要做的不止是连接用户,还要互动,这个过程很漫长,痛苦,而且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没有可以参考的梦之队,需要自己摸索,也无法通过资本快速催生,要有孕育的过程,只有不断探索,不断调整,不断迭代,才能在未来的互联网x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生存和发展。

参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969546

https://www.flysnow.org/2018/12/16/ai-business-notes.html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