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一段时间发现经常看到很多人,对Spring源码比较感兴趣,日常开发中,无论你做什么什么项目,大部分都离不开Spring生态的那一套东西,所以很多人对Spring底层源码实现很感兴趣,但是有些从来没有接触过源码的开发者,在看Spring源码的过程中确实及其难受的,为什么,大部分人看源码基本都是debug一点一点去看的,最后发现,越追越离谱,越追越深,到最后都追到JDK源码了,也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
对于学习源码,我的看法是,先去完全的熟悉它的用法,想一下如果让你来实现,你会怎么实现!有了这些想法之后,再去看源码去印证你自己的观点,远比你自己去死扣源码快的多。
而且,我问过一些读者还有同事,我发现有很多人,看源码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刚开始看源码就死扣着一个细节不放,非得搞懂,我并不是说这样看源码有什么不对,但是在没有对整个框架有一个全局了解的情况下,不要这样看,你应该先把它的大体框架给搞清楚,在后再分功能一步一步的了解每一个功能项!这样做,首先你对整个框架的架构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再扣细节的途中有时候即使你不知道这个代码在干什么,你也隐约能猜出来,再通过debug 与自己的猜测相互印证,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个建议只针对刚开始看源码的同学,如果你看的源码很多了,那么你肯定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可以的话,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为了帮助一些萌新们或者想要了解Spring源码的小伙伴,我会把Spring的一些大体逻辑分析一下,让你了解整个Spring的骨架!
1、为什么使用redis
分析:博主觉得在项目中使用redis,主要是从两个角度去考虑:性能和并发。当然,redis还具备可以做分布式锁等其他功能,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分布式锁这些其他功能,完全还有其他中间件(如zookpeer等)代替,并不是非要使用redis。因此,这个问题主要从性能和并发两个角度去答。
回答:如下所示,分为两点
(一)性能
如下图所示,我们在碰到需要执行耗时特别久,且结果不频繁变动的SQL,就特别适合将运行结果放入缓存。这样,后面的请求就去缓存中读取,使得请求能够迅速响应。
题外话:忽然想聊一下这个迅速响应的标准。其实根据交互效果的不同,这个响应时间没有固定标准。不过曾经有人这么告诉我:"在理想状态下,我们的页面跳转需要在瞬间解决,对于页内操作则需要在刹那间解决。另外,超过一弹指的耗时操作要有进度提示,并且可以随时中止或取消,这样才能给用户最好的体验。"
那么瞬间、刹那、一弹指具体是多少时间呢?
根据《摩诃僧祗律》记载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那么,经过周密的计算,一瞬间为0.36 秒,一刹那有 0.018 秒.一弹指长达 7.2 秒。
(二)并发
如下图所示,在大并发的情况下,所有的请求直接访问数据库,数据库会出现连接异常。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redis做一个缓冲操作,让请求先访问到redis,而不是直接访问数据库。
2、使用redis有什么缺点
分析:大家用redis这么久,这个问题是必须要了解的,基本上使用redis都会碰到一些问题,常见的也就几个。
回答:主要是四个问题
(一)缓存和数据库双写一致性问题
(二)缓存雪崩问题
(三)缓存击穿问题
(四)缓存的并发竞争问题
总结
其他的内容都可以按照路线图里面整理出来的知识点逐一去熟悉,学习,消化,不建议你去看书学习,最好是多看一些视频,把不懂地方反复看,学习了一节视频内容第二天一定要去复习,并总结成思维导图,形成树状知识网络结构,方便日后复习。
这里还有一份很不错的《Java基础核心总结笔记》,特意跟大家分享出来
目录:
部分内容截图:
本文已被CODING开源项目:【一线大厂Java面试题解析+核心总结学习笔记+最新讲解视频+实战项目源码】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