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经常将 Redis 看做一个纯内存的键值存储系统,但是我们也会用到它的持久化功能,RDB 和 AOF 就是 Redis 为我们提供的两种持久化工具,其中 RDB 就是 Redis 的数据快照,我们在这篇文章想要分析 Redis 为什么在对数据进行快照持久化时会需要使用子进程,而不是将内存中的数据结构直接导出到磁盘上进行存储。
概述
在具体分析今天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 Redis 的持久化存储机制 RDB 究竟是什么,RDB 会每隔一段时间中对 Redis 服务中当下的数据集进行快照,除了 Redis 的配置文件可以对快照的间隔进行设置之外,Redis 客户端还同时提供两个命令来生成 RDB 存储文件,也就是 SAVE
和 BGSAVE
,通过命令的名字我们就能猜出这两个命令的区别。
其中 SAVE
命令在执行时会直接阻塞当前的线程,由于 Redis 是 单线程 的,所以 SAVE
命令会直接阻塞来自客户端的所有其他请求,这在很多时候对于需要提供较强可用性保证的 Redis 服务都是无法接受的。
我们往往需要 BGSAVE
命令在后台生成 Redis 全部数据对应的 RDB 文件,当我们使用 BGSAVE
命令时,Redis 会立刻 fork
出一个子进程,子进程会执行『将内存中的数据以 RDB 格式保存到磁盘中』这一过程,而 Redis 服务在 BGSAVE
工作期间仍然可以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请求。
rdbSaveBackground
就是用来处理在后台将数据保存到磁盘上的函数:
int rdbSaveBackground(char *filename, rdbSaveInfo *rsi) { pid_t childpid; if (hasActiveChildProcess()) return C_ERR; ... if ((childpid = redisFork()) == 0) { int retval; /* Child */ redisSetProcTitle("redis-rdb-bgsave"); retval = rdbSave(filename,rsi); if (retval == C_OK) { sendChildCOWInfo(CHILD_INFO_TYPE_RDB, "RDB"); } exitFromChild((retval == C_OK) ? 0 : 1); } else { /* Parent */ ... } ...}
Redis 服务器会在触发 BGSAVE
时调用 redisFork
函数来创建子进程并调用 rdbSave
在子进程中对数据进行持久化,我们在这里虽然省略了函数中的一些内容,但是整体的结构还是非常清晰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点击上面的链接了解整个函数的实现。
使用 fork
的目的最终一定是为了不阻塞主进程来提升 Redis 服务的可用性,但是到了这里我们其实能够发现两个问题:
为什么
fork
之后的子进程能够获取父进程内存中的数据?fork
函数是否会带来额外的性能开销,这些开销我们怎么样才可以避免?
既然 Redis 选择使用了 fork
的方式来解决快照持久化的问题,那就说明这两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首先 fork
之后的子进程是可以获取父进程内存中的数据的,而 fork
带来的额外性能开销相比阻塞主线程也一定是可以接受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点,Redis 最终才会选择这样的方案。
设计
为了分析上一节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在这里需要了解以下的这些内容,这些内容是 Redis 服务器使用 fork
函数的前提条件,也是最终促使它选择这种实现方式的关键:
通过
fork
生成的父子进程会共享包括内存空间在内的资源;fork
函数并不会带来明显的性能开销,尤其是对内存进行大量的拷贝,它能通过写时拷贝将拷贝内存这一工作推迟到真正需要的时候;
子进程
在计算机编程领域,尤其是 Unix 和类 Unix 系统中,fork
都是一个进程用于创建自己拷贝的操作,它往往都是被操作系统内核实现的系统调用,也是操作系统在 *nix 系统中创建新进程的主要方法。
当程序调用了 fork
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 fork
的返回值确定父子进程,以此来执行不同的操作:
fork
函数返回 0 时,意味着当前进程是子进程;fork
函数返回非 0 时,意味着当前进程是父进程,返回值是子进程的pid
;
int main() { if (fork() == 0) { // child process } else { // parent process }}
在 fork
的 手册 中,我们会发现调用 fork
后的父子进程会运行在不同的内存空间中,当 fork
发生时两者的内存空间有着完全相同的内容,对内存的写入和修改、文件的映射都是独立的,两个进程不会相互影响。
除此之外,子进程几乎是父进程的完整副本(Exact duplicate),然而这两个进程在以下的一些方面会有较小的区别:
子进程用于独立且唯一的进程 ID;
子进程的父进程 ID 与父进程 ID 完全相同;
子进程不会继承父进程的内存锁;
子进程会重新设置进程资源利用率和 CPU 计时器;
...
最关键的点在于父子进程的内存在 fork
时是完全相同的,在 fork
之后进行写入和修改也不会相互影响,这其实就完美的解决了快照这个场景的问题 —— 只需要某个时间点下内存中的数据,而父进程可以继续对自己的内存进行修改,这既不会被阻塞,也不会影响生成的快照。
写时拷贝
既然父进程和子进程拥有完全相同的内存空间并且两者对内存的写入都不会相互影响,那么是否意味着子进程在 fork
时需要对父进程的内存进行全量的拷贝呢?假设子进程需要对父进程的内存进行拷贝,这对于 Redis 服务来说基本都是灾难性的,尤其是在以下的两个场景中:
内存中存储大量的数据,
fork
时拷贝内存空间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会导致程序一段时间的不可用;Redis 占用了 10G 的内存,而物理机或者虚拟机的资源上限只有 16G,在这时我们就无法对 Redis 中的数据进行持久化,也就是说 Redis 对机器上内存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不能超过 50%;
如果无法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使用 fork
来生成内存镜像的方式也无法真正落地,不是一个工程中真正可以使用的方法。
写时拷贝(Copy-on-Write)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像我们在这一节开头介绍的,写时拷贝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拷贝推迟到写操作真正发生时,这也就避免了大量无意义的拷贝操作。在一些早期的 *nix 系统上,系统调用 fork
确实会立刻对父进程的内存空间进行复制,但是在今天的多数系统中,fork
并不会立刻触发这一过程:
在 fork
函数调用时,父进程和子进程会被 Kernel 分配到不同的虚拟内存空间中,所以在两个进程看来它们访问的是不同的内存:
在真正访问虚拟内存空间时,Kernel 会将虚拟内存映射到物理内存上,所以父子进程共享了物理上的内存空间;
当父进程或者子进程对共享的内存进行修改时,共享的内存才会以页为单位进行拷贝,父进程会保留原有的物理空间,而子进程会使用拷贝后的新物理空间;
在 Redis 服务中,子进程只会读取共享内存中的数据,它并不会执行任何写操作,只有父进程会在写入时才会触发这一机制,而对于大多数的 Redis 服务或者数据库,写请求往往都是远小于读请求的,所以使用 fork
加上写时拷贝这一机制能够带来非常好的性能,也让 BGSAVE
这一操作的实现变得非常简单。
总结
Redis 实现后台快照的方式非常巧妙,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 fork
和写时拷贝的特性轻而易举的就实现了这个功能,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作者对于操作系统知识的掌握还是非常扎实的,大多人在面对类似的场景时,想到的方法可能就是手动实现类似『写时拷贝』的特性,然而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增加了程序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到这里,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Redis 为什么在使用 RDB 进行快照时会通过子进程的方式进行实现:
通过
fork
创建的子进程能够获得和父进程完全相同的内存空间,父进程对内存的修改对于子进程是不可见的,两者不会相互影响;通过
fork
创建子进程时不会立刻触发大量内存的拷贝,内存在被修改时会以页为单位进行拷贝,这也就避免了大量拷贝内存而带来的性能问题;
上述两个原因中,一个为子进程访问父进程提供了支撑,另一个为减少额外开销做了支持,这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成为了 Redis 使用子进程实现快照持久化的原因。到最后,我们还是来看一些比较开放的相关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仔细思考一下下面的问题:
Nginx 的主进程会在运行时
fork
一组子进程,这些子进程可以分别处理请求,还有哪些服务会使用这一特性?写时拷贝其实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机制,在 Redis 之外还有哪里会用到它?
Reference
Redis Persistence
Understanding Redis Background Memory Usage
FAQ · Redis
Copy-on-write
rdbSaveBackground · Redis
Fork (system call)
Which file in kernel specifies fork(), vfork()… to use sys_clone() system call
Trying to understand fork() and Copy-on-Write (C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