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探测
扫描探测阶段是攻击者对目标网络进行深入了解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防御者识别潜在威胁和加强安全防护的机会。
攻击端:技术原理和工具
-
端口扫描:
原理:攻击者使用端口扫描工具来识别目标网络中开放的端口,这些端口可能对应着运行中的服务,为进一步的攻击提供潜在入口。
工具示例:Nmap、Masscan。 -
服务识别:
原理:一旦识别出开放的端口,攻击者会尝试确定运行在这些端口上的服务及其版本信息,因为已知的服务和版本可能存在公开的漏洞。
工具示例:Nmap(通过版本检测脚本来识别服务)。 -
漏洞扫描:
原理:使用自动化工具扫描目标系统的已知漏洞,这些漏洞可能存在于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或其他网络服务中。
工具示例:OpenVAS、Nessus。 -
网络映射:
原理:攻击者通过映射网络布局来识别关键资产和服务,这有助于规划更复杂的攻击策略。
工具示例:Cain and Abel、LanScan。 -
被动信息收集:
原理:攻击者通过监听网络流量和分析公开信息来收集目标网络的细节,如路由信息、DNS记录等,而不主动向目标网络发送数据包。
工具示例:Wireshark、tcpdump。 -
主动探测:
原理:与被动信息收集相对,主动探测涉及向目标网络发送数据包以收集信息,如ICMP响应、ARP请求等。
工具示例:hping3、Ping。 -
社会工程学:
原理:攻击者可能使用社会工程学手段来获取网络配置信息或访问权限,例如通过假冒IT支持人员。
工具示例:无特定工具,但可能使用社交工程工具包(SET)。
防御端:技术原理和工具
-
入侵检测系统(IDS):
原理:IDS监控网络流量,寻找可疑行为或已知攻击模式,以识别和警告潜在的扫描和探测活动。
工具示例:Snort、OSSEC。 -
入侵防御系统(IPS):
原理:IPS不仅能够检测威胁,还能主动阻止恶意流量,如阻断来自可疑IP地址的连接请求。
工具示例:Cisco IPS、Palo Alto Networks Threat Prevention。 -
蜜罐技术:
原理:蜜罐是模拟的网络服务,用于吸引攻击者并记录他们的活动,而不会对真实系统造成影响。
工具示例:Honeyd、Kippo(针对SSH协议的蜜罐)。 -
网络访问控制(NAC):
原理:NAC通过限制和控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确保只有授权设备和用户才能访问网络。
工具示例:Cisco NAC、Aruba ClearPass。 -
防火墙规则:
原理:配置防火墙规则来阻止可疑的入站和出站流量,如限制ICMP流量或非必要的端口访问。
工具示例:各种防火墙设备和软件,如Fortinet、pfSense。 -
行为分析:
原理:使用行为分析工具来建立网络活动的正常模式,并检测偏离这些模式的行为。
工具示例:Darktrace、ExtraHop。 -
日志管理与监控:
原理:集中管理网络设备的日志,并实时监控这些日志以发现异常活动的迹象。
工具示例:Splunk、ELK Stack(Elasticsearch、Logstash、Kibana)。 -
漏洞管理:
原理:定期进行漏洞评估和管理,确保所有系统和应用程序都及时打上安全补丁。
工具示例:Qualys、Rapid7。 -
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
原理:SIEM系统收集、分析和报告来自整个网络的安全事件和日志,提供全面的安全视图。
工具示例:IBM QRadar、AlienVault USM。
防御策略
- 加强网络边界防护
防火墙:部署防火墙并配置严格的规则,限制不必要的入站和出站流量。
入侵检测系统(IDS):部署IDS来监控网络流量,检测和警告可疑的扫描行为。
入侵防御系统(IPS):部署IPS以主动阻止已知和未知的攻击,包括扫描探测。 - 网络分段和隔离
虚拟局域网(VLAN):通过VLAN将网络分割成多个逻辑部分,减少攻击者在网络中的横向移动能力。
网络隔离:使用物理或逻辑隔离技术,如防火墙、网闸等,隔离关键资产和敏感数据。 - 使用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确保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被轻易解读。
安全协议:使用安全协议如HTTPS、SSL/TLS来保护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 定期进行安全评估
漏洞扫描:定期使用自动化工具扫描网络中的系统和应用程序,查找并修补安全漏洞。
渗透测试:定期进行渗透测试,模拟攻击者的行为,评估网络的安全性。 - 加强服务和应用程序的安全
服务最小化:关闭不必要的服务,仅运行必要的应用程序和服务。
应用白名单:在终端设备上实施应用白名单策略,只允许运行已知安全的应用。 - 使用蜜罐技术
蜜罐部署:部署蜜罐系统来吸引攻击者的注意力,从而保护真实的网络资产,并收集攻击信息。 - 监控和审计
日志管理:集中管理网络设备的日志,并实时监控这些日志以发现异常活动的迹象。
行为分析:使用行为分析工具来建立网络活动的正常模式,并检测偏离这些模式的行为。 - 强化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
多因素认证(MFA):实施多因素认证机制,增加账户安全性。
访问控制列表(ACL):使用ACL来限制用户和设备的网络访问权限。 - 备份和灾难恢复计划
数据备份:定期备份关键数据,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可以快速恢复。
灾难恢复计划:制定并测试灾难恢复计划,确保在网络攻击后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营。 - 合规性和最佳实践
遵守法规:确保网络安全措施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最佳实践:遵循网络安全最佳实践,如NIST、ISO等标准。
想要加强防护首先需要认清资产【资产测绘工具】,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使用自动化工具或手动方法来识别系统中的安全漏洞进行脆弱性评估。
最后说一下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区别, 二者是网络安全中用于检测和防御未授权或恶意活动的两种重要工具。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关键的区别:
总的来说,IDS和IPS都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