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目录
知识点
IP协议简介
- IP是整个TCP/IP协议族的核心,也是构成互联网的基础。IP位于TCP/IP模型的网络层(相当于OSI模型的网络层),对上可载送传输层各种协议的信息,例如TCP,UDP等;对下可将IP信息包放到链路层,通过以太网,使用各种技术来传送
主要功能
IP分组规则
IP转发规则
IP协议格式
4位版本号
指定IP协议的版本,对于IPv4来说,就是4,对于IPv
6来说,就是6
4位首部长度
4bit相当于0-15,IP头部最大长度为60字节,根据可选字段来变化
8位服务类型
3位优先权字段(已经弃用),4位TOS字段,和1位保留字段(必须置位0),4位TOS分别表示 最小延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最小成本,这四者相互冲突,只能选择一个服务类型
16位总长度
IP数据包整体占多少个字节
例如TCP数据包的长度,在TCP协议头本身中没有,要搭配IP协议来确定,IP的总长度-IP报头 = TCP包长度
再减去TCP报头就是应用层数据长度
16位标识
唯一的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如果IP报文在数据链路层被分片了,那么每一个片里面的这个id都是相同的(用来区分那些个小包属于同一个大包)
3位标志字段
第一位保留(保留的意思是现在不用,但是还没想好说不定以后要用)第二位是1表示禁止分片;这时候如果报文长度超过MTU,IP模块就会丢弃报文。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如果分片了的话,最后一个分片置为1,其他是0,类似于链表中的尾节点null
13位片偏移
是分片相对于原始IP报文开始处的偏移,其实就是在表示当前分片在原报文中处于在哪个位置,实际偏移的字节数就是这个值*8而得。因此,除了最后一个报文之外,其他报文得长度必须是8得整数倍
8位生存时间
数据报到达目的地得最大报文跳数,一般是64,每次经过一个路由,TTL-1,一直减到0还没有到达,那么就丢弃了,这个字段只要是用来防止出现路由循环问题
8位协议
表示上层得协议类型
16位头部校验和
使用CRC进行校验,来鉴别头部是否损坏
32位源地址和32位目标地址
表示发送端和接收端
4个字节
32位比特
点分十进制,8个为一组,2的八次方,0-255
选项字段
不定长,最多40字节
地址管理(网段划分)
IP地址的数量限制
- 动态分配IP地址:只给接入网络的设备分配IP地址,因此同一个MAC地址的设备,每次接入互联网中,得到的IP地址不一定是相同的
- NAT技术
- IPv6.IPv6和IPv4是两个互不兼容的协议,IPv6使用16字节128位来表示一个IP地址,但目前还没有普及
NAT技术
- NAT技术是解决当前IP地址不够用的主要手段,是路由器的一个重要功能
- NAT IP转换过程
NAPT
-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局域网内,有多个主机都访问同一个外网服务器,那么对于服务器返回的数据中,目的IP都是相同的,那么NAT路由器如何判定将这个数据包转发给哪个局域网的主机?这时候NAPT来解决这个问题。使用IP+port(端口号)来建立这个关联关系
这种关联关系也是由NAT路由器自动维护的。例如在TCP的情况下,建立连接时,就会生成这个表项;在断开连接后,就会删除这个表项 - NAT技术缺陷
- NAT和代理服务器
路由器往往都具备NAT设备的功能,通过NAT设备进行中转,完成子网设备和其他子网设备的通信过程。代理服务器看起来和NAT设备有点像,客户端向代理服务器发送请求,代理服务器将请求转发给真正要请求的服务器,服务器返回结果后,代理服务器又把结果回传给客户端
先赞后看,养成习惯!!!^ _ ^♥♥♥
每天都更新知识点哦!!!
码字不易,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点赞后不要忘记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