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学习和思考的一点小总结

码农K 2022-04-07 阅读 48
经验分享

学习和思考总结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2TezgEan-1649336973533)(C:\Users\86191\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20407210913115.png)]

思维的垃圾堆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U24S5O1c-1649336973534)(C:\Users\86191\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20407204629145.png)]

对陌生的知识的忽视会像房间中不打扫的角落一般,堆出一堆垃圾堆来…

根据我个人略显邋遢的生活习惯,如果垃圾桶里的垃圾满了还打算放一会儿的话,那下次准备倒垃圾应该是几天后了,而且早就溢出来了,让人越来越不想去收拾。

这就和一个经典的案例一样,如果一辆车光洁如新放在一个犯罪高发区,大概率不出问题;但是如果车窗破了或者很明显很久没人使用,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简单的来说,坏的事情大概率越来越坏。

还是回到我对垃圾桶里面的垃圾的处理上来吧,其实挺理所当然的。

然后,结果显而易见,生活环境变成了“垃圾堆”。

联系到对知识的学习上来,是不是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很多人学习到一定阶段,好像都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不知道学什么,什么都学不好的瓶颈,学过又好像没完全学过的尴尬境地。这种情况,其实也差不多,下意识忽略了难处理的部分,就好像有的人每天都对着一块干净的地方不停的擦拭灰尘,而看不到垃圾成堆的角落,而且总是觉得自己好像没弄干净,毕竟谁会专门去清理堆放垃圾的地方的垃圾呢?

学习的过程是在自己的思维废墟中开辟一块净土,有的人已经弄出了三室一厅,而我好像只扣出了一张床铺(见图)

其实,重要的也不是意识到下意识被忽略的知识盲区——那些认为过于困难、高级、没必要以及归类于“以后在学”的知识,而是如何开始思考,着手打理它们。

学习新知识的三大阶段

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经验,权当参考:

一、解读名词阶段

首先遇到一个新的知识点,异常陌生的专业名词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看字面意思,然后觉得:“哦,可能就是这么回事啊”,然后带着这种我以及大概掌握的心态去“浏览”——这不是学习,我只把它当作趣味性的了解。

然后,我建议拿一本解读这个方面的书快速阅读其前2章左右,一般书名为——《XXX入门》、《XXX导论》、《XXX图解》,200页左右的最好,(如果是国外翻译过来的,建议先看一下翻译是不是那种很让人难受的)。

如果时间还比较充足,建议从该技术历史发展开始快速熟悉,每个阶段的突破性进展列个表(不要求你像做研究一样,面面俱到,只看你觉得很好、能够理解的进展),在此期间,一般名词都有其衍生物(比如应用拓展、多分支发展、相关技术三角恋纠缠…),建议把这些相关“衍生物”也收集一下,可以作为下一个学习目标。

二、狂啃专业书阶段

其实现在大多流行的都是狂刷视频,但是我觉得这种知识输入不够持久,而且二手的整合信息会让人缺乏思考。所以,我一般是拿比较经典的但是还算是入门级别的书,作为初步学习,然后差不多以及能够拿来应用了。在搞一本偏应用的书作为辅助,基于此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无疑会有很多问题,但是第一本比较全面的书对此应该都有涉及,但是不深入,如果要深挖这个知识,还需要第三本书进行辅助,最好的无疑是官方文档,其次是权威书籍

其实这阶段还是很枯燥和空洞,也非常让人失去学习的欲望,可能这也是跟着视频学习让人愉悦的原因。但是学习的过程就像锻炼身体一样,需要很多方面支持,但取决于毅力的支撑。只有不断突破,才能让思维达到更高的高度。

当然,也不是叫你眼皮打架的时候,以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机械翻书,觉得累了就趴下去眯15分钟,这里我有三个建议

  1. 不要毫无目标的觉得自己该休息了,然后去玩手机
  2. 不要休息得太舒服,比如摊在软软的床上睡大觉
  3. 不要在柔软的床上玩手机

试着在精力不集中的时候,选择一本课外书看看,自己感兴趣的、很简单的、带图的最好——我一般选择哲学科普/心灵鸡汤。

试着给自己定一个学习时间的目标,测试一下自己能够专注的时间,然后刷一个短视频的时间放纵一下,然后开启下一个学习时刻之前,回顾并做笔记。

三、思考输出阶段

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可以跨越空间的距离畅所欲言,但是同样也造成了无数信息泥沙俱下,一轮又一轮冲击着我们的大脑。好的内容不利于汲取,而坏的内容汲取了也无益——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们总是在好好坏坏中沉沦,我学到了,玩一会儿,又忘掉了。这不是天生如此,也几乎没有人天生就过目不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看之外,多想之余,还得多记录。

我这里还是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和看法: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