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如何理解OKR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OKR以及0KR和KPI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最后来探讨一下OKR到底适用什么样的场景。

如何理解OKR_关键路径

我记得我在参加一个公司管理培训的时候,里面就有一门课程就是讲解OKR,当课程老师叙述完了整个OKR的结构体系和方法论之后,在讨论环节,我就提出了一个我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非常的有挑战。

我说,对于很多人的理解,如果说KPI是主人把飞盘丢出去让狗捡回来的话,那么OKR就是让狗自己把飞盘扔出去,自己又把它给叼回来。这话引得大家哄堂而笑,然后我补充说OKR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如果相对传统的方式来说,KPI是从上到下来制定的,而OKR是结合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在大家只了解KPI的时候,OKR的横空出世让我们知道了原来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工作方式。OKR可以从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提出目标和挑战并且层层上升,甚至直到公司最高层,并且还可能达成某一个公司的战略创新目的。

然而我又继续补充,我说这对于一个集权式、命令式的公司来说,OKR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如果你有一个你自己想到的另类的、创新的方案,OKR方式可以帮助你一路把目标上升到老板,然后老板会帮你直接否决。

什么是OKR

当然上面是我的一个主观看法,那今天我们就系统的来阐述一下我个人的观点,以及我对OKR的一个认识。首先还是来说一下OKR的定义,O指的就是Object,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KR英文的全称是KeyResult,也就是关键路径。

O如何制定

那么OKR总结下来就是要制定一个目标,并且通过几个关键路径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很宽泛的一个战略目标,也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战术目标,比如说就我们公司而言,把钉钉打造成整个ToB的数字化底座。大家可以看到我们通常说的KPI的目标是可量化的,但是OKR的目标可以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甚至是非常主观的目标。

但是这样的话,当O定成了一种不可衡量的目标的话,我们做到什么样才能说自己实现了目标呢?这个情况就依赖于我们关键的KR来佐证我们能够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关键路径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这里的关键就是我们对O实现的策略进行拆解,也就是我们要制定关键的KR来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因此可以说,KR就是实现O的充分条件。

比如说我们KR可以围绕着我们的目标进行分拆。我们可以用一条KR,通过大客户的能力建设,满足500万的大客户的使用;比如我们还可以加一条KR,通过NPS提升到80分,覆盖2000万中小企业;比如可以加一条KR,通过高质量能力建设,实现GMV收入超过20亿。当我们实现了所有KR的时候,O自然就实现了。

一般来说,我们不推荐每个同学创建太多的O,因为O多了就非常分散,没有轻重之分。因此我们推荐一个同学最多设置5个以内,最好是3个以内,使得目标更加得聚焦。

KR如何制定

对于KR说也是特别关键,KR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策略,所以要体现得出来所谓”策略“,也就是KR一定是可执行的一条路径。并且当所有的KR完成后,一定是可以直接实现O的。

所以要求KR要预定具备以下的几个特点,第一个是清晰可衡量的,如果不可衡量,kr也不可衡量,那就意味着整个业务是没办法衡量的,这肯定是不对的。

第二个KR是有可清晰的策略指导意义的,也就是KR关是关键路径,这个路径一定是可执行的,而不是泛泛而言。如果说我们的目标是相对宏观的战略问题,那么我们KR就是关键的战术策略。整个OKR体系是要用于指导一个公司上到总裁,下到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参照这一套标准的玩法来去实现整个公司的战略目的。所以对于这么一套核心的指导方针来说,一定是要具备可具体执行的策略的。

比如,如果泛泛的描述一条KR,“今年新财年通过销售营销提升公司整体营业额20%”,这就是一条不合格的KR,因为从这条KR里,并没有看清楚详细的可执行的计划。到底是通过线下的营销,还是线上的营销呢?到底是考什么销售手段呢,是依赖地推还是依赖合作伙伴呢?

所以我们团队有一套非常好的标准化KR制定的流程,就是如果我们要设定一个比较标准的KR,那么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我通过了什么动作实现了什么功能最终达成什么样的目的”。

比如说对于一个业务上的考核其实相对来说会比较简单,比如我们运营就可以指定自己的KR“通过算法的目的实现推荐的精准性提高10%,最终实现两千万的GMV收入”。

对于开发者运营也可以制定好的一个指标,比如“通过AI来降低开发者的门槛,实现开发者效率的大幅提升10%,最终达到1000万的开发者活跃”。这些都比较容易量化的一些目标,所以通过KR的方式融合了关键的策略,心智和最终能实现到的一个数字。

那么对于一些技术研发上面的工作又没有具体的目标,该怎么写呢?对于这种新创的业务或者说探索性的业务,我们其实也有很好的一个例子,比如说“我想打造通过AI的方式降低大客户的门槛,最终实现0~1的AI能力建设”。

比如我们新创建的一个叫做协作的新智产品,那么是新产品能力的建设,那么我们在设定OKR的方式就会说“通过统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工作台协作0~1的心智,并形成至少一个标杆案例”。

除了设置正向的目标以外,很多开发项目里面也可以设置负向或者反向的目标,比如说“通过每月定期演练和压制的方式保障稳定性,并实现全年零故障”。

那么OKR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承诺型,另外一类是挑战型。承诺型相当于是这一件事情你是必须完成的,而挑战型是你在这个业务的过程中,你是可以去探索追求突破更高点的,当然完成不了的话,那么也是值得原谅的。所以挑战型的就能够适用于那些鼓励部门创新,鼓励员工创新的一种工作方式和目标策略。

一般来说,我们也推荐不要设置太多的KR,一般来说5条KR以内就足够可以来实现整体的目标了。

不好的KR

这里面我也给他同步几个设置不好的案例,设置不好的,主要是策略不清晰、目标不可衡量。

如何理解OKR_可执行_02

第一点,策略不清晰。策略不清晰的问题带来的是执行层面的迷茫,也就是你定了这个关键路径,但是这个路径没有具体可执行的策略,方法或者计划,那么使得最终分拆的人或者对于执行的同学来说都是非常迷茫的,这个可能就真的是百花齐放,各显神通,而在一个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司里面这种没有固定的策略,实际上会形成一个巨大灾难,就犹如在大海上航行的一条大船,大家都知道要去找大陆,但是就是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最终只能在大海里像无头苍蝇一样。

第二点,目标不可衡量的话,就使得整个OKR失去意义。你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可衡量,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合理也不应该的问题,因为如果目标不可衡量,那么你做的价值在哪里?到了年终你又怎么样去述职?怎么样能够让别人觉得你做的工作是值得的。

对于一个负责人来说,制定的目标但是没有衡量方式,那么你怎么样才能够对得起整个公司和整个团队?如果就算实现了,你又怎么样能够确定自己是不是靠运气还是靠能力的?

对于主管来说,你如果没办法衡量自己的目标,那么你对公司的价值又在哪里?为什么要有你这样的一个管理者?对于普通员工来说也是一样,目标不可衡量,意味着你员工的产出是没办法在公司层面去做价值映射的,也就是公司给你开了这么高的工资,你却没有办法说出你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

所以短期来看,业务在发展很快的时候,甚至都来不及制定目标,公司还是能蒸蒸日上发展,但是这种是经历在运气之上的,一旦到了潮水退去的时候,谁在裸泳就非常明确了。所以短期来看,这个目标不可衡量,好像是给了很多中间人操作的机会,放在长期来看,对整个公司和个人都会是形成一个恶果。简单来说,这种不可衡量拍脑袋决策的方式最终导致的就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也是经不住长期的时间考验的。

总结

所以就本质上而言,OKR是一种目标管理的方式。也是一种我们常见的方法论和工具而已。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的工具特别的好用,那么会带给你更加先进的生产力。

因此人类古往今来非常大的一个升级,就是在生产工具的升级,从原来的刀跟火种到了现在的科技加持,都使得我们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心态上和思想上的升级,也就是我们要意识到一个公司如何用一种更加高效,更加先进的方式去协同去应对市场上快速变化的需求。以及如何更快的释放出最先进的生产关系,促成整个公司生产力的达成。OKR就是一种很好的工具。

当然,如果公司不需要从下而上,不需要鼓励创新,那玩玩KPI也就足够了。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