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运营在大多数的运营者来说是面向C端的,B端的产品运营比较少,而且B端产品运营相对于C端来说,方式方法会少一些。
主要包括:建立运营流程、产品培训、问题处理、产品优化。
1.建立运营流程
(1)签约流程
客户签约要注意的事项包括签约时效和签约过程。签约的流程一定要根据公司的现状制定,切不可脱离实际。
需要注意:
· 各环节的处理时效要求;
· 各环节的对接人事前要明确,做好沟通;
(2)客服流程
客服流程旨在建立售后服务标准,搭建与客户的联系桥梁,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产品在行业内的口碑。
客服流程的建立需要明确客户服务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涉及的部门和各部门承担的角色职责,客户服务的实施计划和系统工具,客户服务的处理流程,各环节的处理时效和时效追踪机制,客户服务的时间和方式(是否7*24小时,工作日、非工作日联系方式,重大问题联系机制)。
对外的客户服务信息一般都会提供客户服务经理的手机和邮箱,提供在线提交生产问题(BUG)或者操作类问题的工具类似于工单系统。
建议对客户可能产生疑问的地方做详尽的Q&A,形成常见问题库。
(3)结算流程
结算方式有一次性付款、预存和按约定结算包括月度结算和季度结算。我们通常是一次性支付,要按照合同约定的结算方式和结算时间,把握好结算各环节的处理时效。
(4)新需求流程
上线运营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的客户、BD包括运营本身都会提出一些新需求,需求一多容易导致需求在技术开发那边排队等待发版上线,这时候就需要运营对新的需求进行把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好需求的过程管理,同时,对需求进行分级,可以按照L1-L2-L3-L4来对需求进行分级,分级的同时要说清楚不同级别的需求是如何定义的。
2.产品培训
我们的产品是提供一整套系统服务,涉及到客户方的诸多部门和人员,每个人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态度都是不同的,这时候想要做好培训的难度是极大的,极具挑战性。做不好,上线后会产生大量的操作问题,严重影响客户的使用效率和产品口碑。
(1)产品使用手册要简单,易懂
(2)建立考核机制
(3)不间断培训
3.生产问题处理
产品上线后的问题处理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生产类问题(主要是BUG),操作类问题和运营管理类问题。
(1)生产类问题
BUG在测试环境下很难完全检测出来,即使在测试环境下没有问题,在生产环境中也会跳出一些,尤其是在产品上线之初。
正确的搭建生产问题处理流程:复现、分类、协调处理三步走
· 问题复现就是将产品报错的截图,详细信息描述等发给技术去处理;
· 分类就是将问题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进行归类,重点是去总结、分析,降低同一类型问题发现的概率;
· 协调处理就是协调开发、测试等资源修复问题。
(2)操作类问题一般会在产品上线前的一周内集中爆发,这类问题要逐一登记根据重复出现的问题做Q&A重点解答。
(3)运营管理类问题主要是客户的内部管理,这类问题可干预的空间不大。
4.产品优化
产品优化的逻辑要几个方面来开展:
· 定位产品存在的问题;
·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 对存在的问题按照优先级排序;
· 协同PM、IT、测试等部门排期迭代开发;
· 测试、验证。
--------------------------------------------
另外,在产品运营体系的搭建基础之上,还可以做第二阶:数据运营,第三阶:客户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