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JSP 原理
1、JSP 概述
2、快速入门
3、JSP 原理
4、JSP 脚本
5、JSP 的缺点
二、EL 表达式和 JSTL 标签
1、EL 表达式
2、域对象
3、JSTL标签
三、MVC模式及三层架构
1、MVC 模式
2、三层架构
一、JSP 原理
1、JSP 概述
▶ 基本介绍
JSP(全称:Java Server Pages):Java 服务端页面。是一种动态的网页技术,其中既可以定义 HTML、JS、CSS等静态内容,还可以定义 Java代码的动态内容,也就是 `JSP = HTML + Java`。如下就是jsp代码
<html> <head> <title>Title</title> </head> <body> <h1>JSP,Hello World</h1> <% System.out.println("hello,jsp~"); %> </body> </html>
上面代码 `h1` 标签内容是展示在页面上,而 Java 的输出语句是输出在 idea 的控制台。
▶ JSP 能干什么?
二、EL 表达式和 JSTL 标签
1、EL 表达式
▶ 概述
EL(全称Expression Language )表达式语言,用于简化 JSP 页面内的 Java 代码。EL 表达式的主要作用是 获取数据。其实就是从域对象中获取数据,然后将数据展示在页面上。
而 EL 表达式的语法也比较简单:${expression} 。例如:${brands} 就是获取域中存储的 key 为 brands 的数据。
▶ 代码示例
▷ 定义servlet,在 servlet 中封装一些数据并存储到 request 域对象中并转发到 `el-demo.jsp` 页面。
@WebServlet("/demo1") public class ServletDemo1 extends HttpServlet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1. 准备数据 List<Brand> brands = new ArrayList<Brand>(); brands.add(new Brand(1,"三只松鼠","三只松鼠",100,"三只松鼠,好吃不上火",1)); brands.add(new Brand(2,"优衣库","优衣库",200,"优衣库,服适人生",0)); brands.add(new Brand(3,"小米","小米科技有限公司",1000,"为发烧而生",1)); //2. 存储到request域中 request.setAttribute("brands",brands); //3. 转发到 el-demo.jsp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el-demo.jsp").forward(request,response);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this.doGet(request, response); } }
注意:此处需要用转发,因为转发才可以使用 request 对象作为域对象进行数据共享
▷ 在 `el-demo.jsp` 中通过 EL表达式 获取数据
<%@ page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UTF-8" language="java" %> <html> <head> <title>Title</title> </head> <body> ${brands} </body> </html>
三、MVC模式及三层架构
1、MVC 模式
MVC 是一种分层开发的模式,其中:
- M:Model,业务模型,处理业务
- V:View,视图,界面展示
- C:Controller,控制器,处理请求,调用模型和视图
控制器(serlvlet)用来接收浏览器发送过来的请求,控制器调用模型(JavaBean)来获取数据,比如从数据库查询数据;控制器获取到数据后再交由视图(JSP)进行数据展示。
MVC 的好处:
- 职责单一,互不影响。每个角色做它自己的事,各司其职。
- 有利于分工协作。
- 有利于组件重用
2、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是将我们的项目分成了三个层面,分别是 `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
- 数据访问层:对数据库的CRUD基本操作
- 业务逻辑层:对业务逻辑进行封装,组合数据访问层层中基本功能,形成复杂的业务逻辑功能。例如 `注册业务功能` ,我们会先调用 `数据访问层` 的 `selectByName()` 方法判断该用户名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再调用 `数据访问层` 的 `insert()` 方法进行数据的添加操作
- 表现层:接收请求,封装数据,调用业务逻辑层,响应数据
而整个流程是,浏览器发送请求,表现层的Servlet接收请求并调用业务逻辑层的方法进行业务逻辑处理,而业务逻辑层方法调用数据访问层方法进行数据的操作,依次返回到serlvet,然后servlet将数据交由 JSP 进行展示。
三层架构的每一层都有特有的包名称:
- 表现层: `com.itheima.controller` 或者 `com.itheima.web`
- 业务逻辑层:`com.itheima.service`
- 数据访问层:`com.itheima.dao` 或者 `com.itheima.mapper`
▶ MVC 和 三层架构
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如上图上半部分是 MVC 模式,上图下半部分是三层架构。 `MVC 模式` 中的 C(控制器)和 V(视图)就是 `三层架构` 中的表现层,而 `MVC 模式` 中的 M(模型)就是 `三层架构` 中的 业务逻辑层 和 数据访问层。可以将 `MVC 模式` 理解成是一个大的概念,而 `三层架构` 是对 `MVC 模式` 实现架构的思想。 那么我们以后按照要求将不同层的代码写在不同的包下,每一层里功能职责做到单一,将来如果将表现层的技术换掉,而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的代码不需要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