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是指控制和管理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合理地组织调度计算机的工作和资源的分配;以提供用户和其他软件方便的接口和环境;它说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的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说系统资源的管理者-向上层提供方便易用的服务-是最接近硬件的一层软件
封装思想:操作系统把一些丑陋的硬件功能封装成简单易用的服务,使用户能更方便地使用计算机,用户无需关心底层硬件的原理,只需要对操作系统发出命令即可。
GUI:图形化用户接口(Graphicl User Interface)
用户可以使用形象的图形界面进行操作,而不再需要记忆复杂的命令、参数。
联机命令接口=交互式命令接口
脱机命令接口=批处理命令接口
程序接口:可以在程序中进行系统调用来使用程序接口。普通用户不能直接使用程序接口,只能通过程序代码间接使用。
需要实现对硬件机器的扩展
没有任何软件支持的计算机成为裸机。在裸机上安装的操作系统,可以提供资源管理功能和方便用户的服务功能,将裸机改造成功能更强、使用更方便的机器
通常把覆盖了软件的机器成为扩充机器,又称之为虚拟机
操作系统对硬件机器的扩展:将CPU、内存、磁盘、显示器、键盘等硬件合理地组织起来,让各种硬件能够相互协调配合,实现更多更复杂的功能。
操作系统的特征
并发
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这些事件宏观上说同时发生的,但微观上是交替发生的。
易混淆概念–并行: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同时发生
操作系统的并发性指计算机系统中“同时”运行着多个程序,这些程序宏观上看是同时运行着,而微观上看是交替运行的;
操作系统就是伴随着“多道程序技术”而出现的。因此,操作系统和程序并发说一起诞生的。
单核CPU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个程序,各个程序只能并发地执行
多核CPU同一时刻可以同时执行多个程序,多个程序可以并发地执行
共享
即资源共享,是指系统中的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共同使用
实例:
互斥共享方式:使用QQ和微信视频。同一时间段内摄像头只能分配给其中一个进程
同时共享方式:使用QQ发送文件A,同时使用微信发送文件B。宏观上看,两边都在同时读取并发生文件,说明两个进程都在访问硬盘资源,从中读取数据。微观上看,两个进程是交替着访问硬盘的。
并发性指计算机系统中同时存在着多个运行着的程序
共享性说指系统中的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共同使用
虚拟
把一个物理上的实体变成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物理实体是实际存在的,而逻辑上对应物是用户感受到的。
异步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允许多个程序并发执行,但由于资源有限,进程的执行不是一贯到底的,而是走走停停,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这就是进程的异步性。
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
手工操作阶段
主要缺点:用户独占全机、人机速度矛盾导致资源利用率极低
批处理阶段–单道批处理系统
引入脱机输入/输出技术,并由监督程序负责控制作业的输入、输出
主要优点:缓解了一定程度的人机速度矛盾,资源利用率有所提升
主要缺点:内存中仅能有一道程序运行,只有该程序运行结束之后才能调入下一道程序。CPU有大量的时间是在空闲等待I/O完成。资源利用率依然很低。
批处理阶段–多道批处理系统
主要优点:多道程序并发执行,共享计算机资源。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CPU和其他资源更能保持“忙碌”状态,系统吞吐量增大。
主要缺点:用户响应时间长,没有人机交互功能(用户提交自己的作业之后就只能等待计算机处理完成,中间不能控制自己的作业执行。无法调试程序/无法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输入一些参数)
分时操作系统
分时操作系统:计算机以时间片为单位轮流为各个用户/作业服务,各个用户可通过终端与计算机进行交互。
主要优点:用户请求可以被及时响应,解决了人机交互问题。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并且用户对计算机的操作相互独立,感受不到别人的存在。
主要缺点:不能优先处理一些紧急任务。操作系统对各个用户/作业都是完全公平的,循环地为每个用户/作业服务一个时间片。不区分任务的紧急性。
实时操作系统
主要优点:能够优先响应一些紧急任务,某些紧急任务不需时间片排队
在实时操作系统的控制下,计算机系统接收到外部信号后及时进行处理,并且要在严格的时限内处理完事件。实时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及时性和可靠性。
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
“指令”就是处理器(CPU)能识别、执行的最基本命令。
应用程序只能使用“非特权指令”如:加法指令、减法指令等
操作系统内核作为“管理者”,有时会让CPU执行一些“特权指令”,如:内存清零指令。这些指令影响重大,只允许“管理者”–即操作系统内核来使用
程序运行的过程其实就是CPU执行一条一条的机器指令的过程
在CPU设计和生产的时候就划分了特权指令和非特权指令,因此CPU执行一条指令前就能判断出其类型。
CPU有两种状态,“内核态”和“程序态”
处于内核态时,说明此时正在运行的是内核程序,此时可以执行特权指令
处于用户态时,说明此时正在运行的是应用程序,此时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
扩展:CPU中有一个寄存器叫 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其中有个二进制位,1表示“内核态”,0表示“用户态”
别名:内核态=核心态=管态;用户态=目态
内核态->用户态:执行一条特权指令–修改PSW的标志位为“用户态”,这个动作意味着操作系统将主动让出CPU使用权
用户态->内核态:由“中断”引发,硬件自动完成变态过程,触发中断信号意味着操作系统将强行夺回CPU的使用权
中断与异常
中断的作用
CPU上会运行两种程序,一种是操作系统内核程序,一种说应用程序
在合适的情况下,操作系统内核会把CPU的使用权主动让给应用程序
“中断”是让操作系统内核夺回CPU使用权的唯一途径
中断的类型
内中断(异常):与当前执行的指令有关,中断信号来源于CPU内部
外中断:与当前执行的指令无关,中断信号来源于CPU外部
内中断实例:
有时候应用程序想请求操作系统内核的服务,此时会执行一条特殊的指令–陷入指令,该指令会引发一个内部中断信号
(执行“陷入指令”,意味着应用程序主动地将CPU控制权还给操作系统内核。“系统调用”就是通过陷入指令完成的)
外中断实例:
时钟部件:时钟部件每隔一段时间片会给CPU发送一个时钟中断信号
I/O设备完成输入输出任务时,向CPU发送中断信号
内中断(异常)分为:
陷阱、陷入(trap):由陷入指令引发,是应用程序故意引发的
故障(fault):由错误条件引发的,可能被内核程序修复。内核程序修复故障后会把CPU使用权还给应用程序,让它继续执行下去
终止(abort):由致命错误引发,内核程序无法修复该错误,因此一般不再将CPU使用权还给引发终止的应用程序,而说直接终止该应用程序
中断机制的基本原理
不同的中断信号,需要用不同的中断处理程序来处理。当CPU检测到中断信号后,会根据中断信号的类型去查询“中断向量表”,以此来找到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在内存中的存放位置。
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提供给应用程序(程序员/编程人员)使用的接口,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供应用程序调用的特殊函数,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系统调用来请求获得操作系统内核的服务。
系统调用与库函数的区别
应用程序通过系统调用请求操作系统的服务。二系统中的各种共享资源都由操作系统内核统一掌管,因此凡是与共享资源有关的操作(如存储分配、I/O操作、文件管理等),都必须通过系统调用的方式向操作系统内核提出服务请求,由操作系统内核代为完成。这样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用户进行非法操作。
系统调用的过程
传递系统调用参数->执行陷入指令(用户态)->执行相应的内请求核程序处理系统调用(核心态)->返回应用程序
注意:
- 陷入指令说在用户态执行的,执行陷入指令之后立即引发一个内中断,使CPU进入核心态
- 发出系统调用请求说在用户态,而对系统调用的相应处理在核心态下进行
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
操作系统的内核
内核说操作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实现操作系统内核功能的那些程序就是内核程序
注意:
操作系统内核需要运行在内核态
操作系统的非内核功能运行在用户态
分层结构
最底层是硬件,最高层是用户接口
每层可调用更低一层
模块化
模块化是将操作系统按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模块。每个模块具有某方面的管理功能,并规定好各模块间的接口进行通信。还可以进一步将各模块细分为若干个具有一定功能的子模块,同样也规定好各子模块之间的接口。把这种设计方法称为模块-接口法。
操作系统引导
操作系统引导:
1 CPU从一个特定主存地址开始,取指令,执行ROM中的引导程序(先进行硬件自检,再开机)
2 将硬盘的第一块–主引导记录读入内存,执行磁盘引导程序,扫描分区表
3 从活动分区(又称主分区,即安装了操作系统的分区)读入分区引导记录,执行其中的程序
4 从根目录下找到安装的操作系统初始化程序(即 启动管理器)并执行,完成“开机”的一系列动作
虚拟机
使用虚拟化技术,将一台物理机器虚拟化为多台虚拟机器(Virtual Machine,VM),每个虚拟机器都可以独立运行一个操作系统
同义术语:虚拟机管理程序/虚拟机监控程序/Virtual Machine Monitor/Hypervi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