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认知网络原理

干自闭 2023-07-13 阅读 75
网络

目录

一、网络发展史

1.1、独立模式 

1.2、网络互连

1.3、局域网 

二、网络通信 

2.1、IP地址

2.2、端口号

三、认识协议 

3.1、五元组

3.2、协议分层

3.3、分层的作用

3.4、OSI七层模型

3.5、TCP/IP五层(或四层)模型 

3.6、网络设备所在分层 

3.7、网络分层对应

3.8、封装和分用 


一、网络发展史

1.1、独立模式 

1.2、网络互连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计算机之间互相通信,共享软件和数据,即以多个计算机协同工作来完成业务,就有了网络互连。
网络互连: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完成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本质是网络数据传输,即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来传输数据,也称为网络通信
根据网络互连的规模不同,可以划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

1.3、局域网 

局域网,即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
Local 即标识了局域网是本地,局部组建的一种私有网络。
局域网内的主机之间能方便的进行网络通信,又称为内网;局域网和局域网之间在没有连接的情况下,是无法通信的。
局域网组建网络的方式有很多种:  

(1)基于网线的直连

两台计算机通过一根网线连接起来就可以完成通信,实现网络功能。

(2)基于集线器组建

(3)基于交换机组建

可以实现对所有计算机设备转发数据,在内网中常用的组网设备,主要用于一些公司内部

(4)基于交换机和路由器组建

 

路由器 (交换机):路由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径,不一定只有一条路径。有最短路径,有成本最低路径,有最畅通的路径,总之,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路径就可以理解为路由器。

1.4、广域网WAN
广域网,即 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
通过路由器,将多个局域网连接起来,在物理上组成很大范围的网络,就形成了广域网。广域网内部的局域网都属于其子网。 

我们理解的广域网,国际互联网,全球范围内不受限制的访问资源。 

二、网络通信 

网络互连的目的是进行网络通信,也即是网络数据传输,更具体一点,是网络主机中的不同进程间,基于网络传输数据。
那么,在组建的网络中,如何判断到底是从哪台主机,将数据传输到那台主机呢?这就需要使用IP地址来标识。 

2.1、IP地址

概念
IP地址主要用于标识网络主机、其他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的网络地址。简单说,IP地址用于定位主机的网络地址。

就像我们发送快递一样,需要知道对方的收货地址,快递员才能将包裹送到目的地。

格式

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为4个“8位二进制数”(也就是4个字节),如:
01100100.00000100.00000101.00000110。

通常用“点分十进制”的方式来表示,即 a.b.c.d 的形式(a,b,c,d都是0~255之间的十进制整数)。如:100.4.5.6。 

IP地址解决了网络通信时,定位网络主机的问题,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传输到目的主机后,由哪个进程来接收这个数据呢?这就需要端口号来标识。

2.2、端口号

概念 

在网络通信中,IP地址用于标识主机网络地址,端口号可以标识主机中发送数据、接收数据的进程。简单说:端口号用于定位主机中的进程。
类似发送快递时,不光需要指定收货地址(IP地址),还需要指定收货人(端口号)。 

格式
端口号是0~65535范围的数字,在网络通信中,进程可以通过绑定一个端口号,来发送及接收网络数据。 

注意事项
两个不同的进程,不能绑定同一个端口号,但一个进程可以绑定多个端口号 。

问题:

有了IP地址和端口号,可以定位到网络中唯一的一个进程,但还存在一个问题,网络通信是基于二进制0/1数据来传输,如何告诉对方发送的数据是什么样的呢?
网络通信传输的数据类型可能有多种:图片,视频,文本等。同一个类型的数据,格式可能也不同,如发送一个文本字符串“你好!”:如何标识发送的数据是文本类型,及文本的编码格式呢?
基于网络数据传输,需要使用协议来规定双方的数据格式。 

三、认识协议 

概念
协议,网络协议的简称,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即网络数据传输)经过的所有网络设备都必须共同遵从的一组约定、规则。如怎么样建立连接、怎么样互相识别等。只有遵守这个约定,计算机之间才能相互通信交流。通常由三要素组成: 

1.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 时序,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protocol)最终体现为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的格式。 

作用 

计算机之间的传输媒介是光信号和电信号。通过 "频率" 和 "强弱" 来表示 0 和 1 这样的信息。要想传递各种不同的信息,就需要约定好双方的数据格式。 

知名协议的默认端口
系统端口号范围为 0 ~ 65535,其中:0 ~ 1023 为知名端口号,这些端口预留给服务端程序绑定广泛使
用的应用层协议,如: 

以上只是说明 0 ~ 1023 范围的知名端口号用于绑定知名协议,但某个服务器也可以使用其他 1024 ~65535 范围内的端口来绑定知名协议。 

3.1、五元组

在TCP/IP协议中,用五元组来标识一个网络通信:

3.2、协议分层

对于网络协议来说,往往分成几个层次进行定义。
什么是协议分层
协议分层类似于打电话时,定义不同的层次的协议: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的协议只有两层;但是实际的网络通信会更加复杂,需要分更多的层次。 

3.3、分层的作用

为什么需要网络协议的分层?
分层最大的好处,类似于面向接口编程:定义好两层间的接口规范,让双方遵循这个规范来对接。
在代码中,类似于定义好一个接口,一方为接口的实现类(提供方,提供服务),一方为接口的使用类(使用方,使用服务):

3.4、OSI七层模型

OSI:即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

OSI 七层模型划分为以下七层:

OSI 七层模型既复杂又不实用:所以 OSI 七层模型没有落地、实现。
实际组建网络时,只是以 OSI 七层模型设计中的部分分层,也即是以下 TCP/IP 五层(或四层)模型来实现。 

3.5、TCP/IP五层(或四层)模型 

TCP/IP是一组协议的代名词,它还包括许多协议,组成了TCP/IP协议簇。
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5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

参考资料——TCP/IP四层模型和OSI七层模型的概念_superjunjin的博客-CSDN博客 

 

3.6、网络设备所在分层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也称为二层交换机(工作在TCP/IP五层模型的下两层)、三层路由器(工作在TCP/IP五层模型的下三层)。 

随着现在网络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很多3层或4层交换机,4层路由器。我们以下说的网络设备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交换机和路由器。 

3.7、网络分层对应

网络数据传输时,经过不同的网络节点(主机、路由器)时,网络分层需要对应。
以下为同一个网段内的两台主机进行文件传输:

以下为跨网段的主机的文件传输: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3.8、封装和分用 

下图为数据封装的过程

下图为数据分用的过程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