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何以为我

他说Python 2021-09-30 阅读 122

前两天我在图书馆租下了这本书,名字就叫《何以为我》,租它的时候我甚至都没有翻看几页书的内容,仅仅是源于看到书名时,有种莫名的心动。

但是今天我并不想过多的去聊书中的内容,毕竟以我目前的能力,想要透彻地分析这本普利策新闻奖获奖记者的书,还有不小的难度。

我今天主要想说说我对这四个字的一些拙见。

“我”是谁?

首先我们都是“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我们的生命本质上和所谓苇草的生命并没有太大区别,无非是生或是死,然而苇草只能根据自身的遗传因子和周围的环境变化去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此时人之贵便体现了出来,我们有自己的思想,能够自主的去改变自己,而绝非听天由命。

但是让我感到可惜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并没有严重到可以用“妈宝”来定义,但是一与其交流便会感觉到我仿佛并未与你交流,而是在和你的父母交流,他们的思想被家庭牢牢钳制,任何违背父母意愿的事都是大逆不道。

我承认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父母给我们的建议,可以解决眼下的问题,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面对的世界越来越复杂,复杂到父母的能力已经难以去解决,可是这么多年来,他们给了很多建议,乃至于命令,而你又都服从了,也许是他们的控制欲,也可能是你的缺乏主见,直到某一天,一个重大的人生决策出现了严重失误,一切矛盾都将被激化……

所以,这到底是谁的错?

该怪父母从小就管你太多?还是怪自己的懦弱,没有主见?一切的一切,最后归结于孩子的一句话——我爱你,我恨你。

昨天我看到这样一段截图,一位孩子的母亲在一上午之内给在打暑期工的孩子发了几十条语音,语音条或长或短,但后面都有一个红色的小圆点,是的,他一条都没有听,更没有回,企图用“冷暴力”的方式去夺回本属于他的“自由”,做回他的“我”。

何以为我,这是“我”吗?

我想是的,最起码他做出了听从以外的第二个选择;但从某种程度上却又不是,因为这样的“我”背负了太多心理压力,这其中不仅仅是强忍服从欲望,背负所谓“不孝子”的罪恶感,更是因为冲击其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想要形成全新三观的那种压迫感和无力感。

我以为“我”的形成最重要的一点是个人的“角色化意识”,通俗来讲,“我”是世界里的我,父母眼中的我,更是自己的我。

面对这个繁杂的世界,我们大可以面对面的抱团取暖,就像把社会比作一个很大很大的圆,但它需是空心的,我们每个人之间手拉手,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在这个圆环的内面,我们可以看到彼此的脸,但谁也看不到谁的后背,如果你踏入这个圆环之内半步,那根象征着个人精神支柱的脊梁,将会暴露无数人的视野之下,这些人便会本能地去评价你的是非好坏,也许你对,但是他们认为你错,你开始怀疑,怀疑你是不是真的错了?你开始恐惧,恐惧如果你不按他们的眼光形式,会不会激起更大的不满?我不敢想象那根脊梁骨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何以为我,当你面对我时,我是你眼中的我,我之所以选择面向你,既出于尊重,也出于保护,保护自己的那根脊梁。

“我”是谁?

就是面向你,我活的洒脱,挺直背,我活的纯粹。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