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短篇小说|外婆身后的“孝顺”

文/蘋安

三年前,张老庄,村东头,一块空地上盖了两间红砖房,那是舅舅们专门为外公外婆建的。天上下着雨,地上全是泥,院子里全是人,亲戚几乎全到了,包括我们这些小辈们,大家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在稀泥土里,六月的天热的很,脸上脖子上湿漉漉的,有汗水、雨水,泪水。

正对着红砖房子的门口搭着灵棚,灵棚内左右边上放着两架大风扇,两旁边的矮凳上,跪着外婆的七个孙子,4个孙媳妇,另三个孙子还没娶亲。往里东门边跪着小舅,在不停地添着纸,烧着纸钱。西门边跪着二舅,他手里拿着个锥子在钻火盆。我第一次见,二舅平时就喜欢我,看到我马上招呼我过来他身边,他让我不要跪,坐着就好,帮着他钻了几把火盆。大舅在外面招呼来吊唁的人。

外婆89岁了,虽是病逝的,但也是属于喜伤,大舅给请了吹响的戏班子,在院子里,搭着个台子,吹吹打打,有人来了,开饭了,出去送伤了,都会吹起来。还有专门唱戏的戏子,一个中年妇女,一会和伙伴们还在说笑着,一会请她唱一段,她的声音里就全是哭腔了,传遍了整个张老庄,外婆应该听的见吧,她这一唱,把小姨,母亲她们就全唱哭了,大舅就让她停下来,不要唱了。

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时外婆的娘家侄子和侄媳妇一家人全到了,这是外婆最重要的亲人,一定要招待好的。一听说人到了,吹响的马上吹了起来。大舅妈本来坐在那里和人偶尔说上两句话,脸上没有悲伤,却有气愤,时不时地叨叨大舅几句,“哇哇地”吵吵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她对大舅有意见,这一大摊子,整的场面这样大,得花多少钱哪,她可心疼着呢。

有人喊,“来人啦,家属......接客,快,快.....”

只见大舅妈马上转换了脸上的表情,飞快地速度跑到外婆娘家侄子要经过的地方,跪地上,趴下来“哇哇地”大哭起来,声音大到整个院子里人都能听的见,一边哭还一边嘴里大喊着,“娘啊,我舍不得您啊,您走了,我再也不能孝敬您啦.....”

很快,外婆的侄子媳妇走到她的面前,大舅妈抓住她的手,听声音哭的伤心地能感动天,感动地,可是眼角没有一滴地眼泪,她看着她的脸,茫然的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

外婆的侄子是个乡村医生,媳妇瘦瘦的气质不太像农村人,年轻时一定很漂亮。她挣脱开大舅妈的手,往灵棚方向走去,禁不住一边走一边捂住脸呜咽起来。大舅妈在她的身后,停止了“哭声”,她看着前面扶着外婆侄子的大舅的后背,狠狠地瞪着,嘴里嘟哝多,“就你充大头,这得花多少钱哪。”

是的,大舅妈“扣门”,是有了名的。没有任何的亲戚朋友,会去她家吃饭的。她舍不得给吃,要是到饭点了,她就一个劲地喊,“他爹,你看这咱这今儿个咋吃啊。” 大舅活了大半辈子了,也没有一个人说他,有主张,会当家的。他说,“该咋吃,咋吃。” 两人这么一吆喝,这来人就不好意思啦,说着,“不用忙活了,我这就走了,家里还有事等着呢。” 大舅妈就会很亲切地说,“那多不好意思,你看,这来了也不吃顿饭再走啊。” 满脸堆着笑,“你慢点走,下次再来啊。” 这么着,一次,两次的,大家就知道大舅妈“扣门”了,如果有事得去找大舅,绝不会想着留下来吃饭的。慢慢地就传开了,所有的人都知道了,我们这些小辈们,逢年过节地给大舅送点礼,去看看他,也都是只送东西不吃饭的。

大舅有时会因此发火,但轻易地他也不敢留亲戚在家吃饭,不然等亲戚走了,大舅妈会和他闹上三天三夜。他要喝上几顿老酒才能缓过神来。

过去,家里有四个儿子要养,经济上也确实不宽裕,所以呢,大舅也就忍着大舅妈了,这忍着忍着,就忍了大半辈子了。后来,儿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老两口做了点水果生意,手头也不紧吧了。这次外婆去世,大舅决定大办,兄弟几个就他经济好一点,也没什么负担了,他就得出大头,多出点力。但这却惹恼了大舅妈,大舅忍了他一辈子,这一次谁也拦不住他。外公两年前已经没了,现在外婆也没了,这个受了一辈子老婆气,被人说,“找他没用”的男人,黑着脸对大舅妈说,“这次你再怎么拦我,都没有用”。大舅妈看他那脸色,就老实多了。

也许是,大舅妈害怕将来,儿子媳妇们不孝顺她,这一次她嘴上没有再闹,只在心里可怨恨的很着,时不时啰嗦大舅几声,儿媳妇们也都当瞧不见。

大舅妈虽然为人“扣门”,但她在大面上,还是会来事的。至少,在外人面前她表现的还是有模有样的,哪怕哭是假哭,笑是假笑,别人了解她的为人,至少,她还没有让别人感觉到十分的难堪。

二舅妈呢,倒是不“扣门”,她那大嗓门,有话藏不住,整天“咋咋呼呼”,"一惊一炸”的,也把二舅折磨的不轻。所以呢,这家里有个啥事呢,见个人,大面上,还得大舅妈出面,二舅妈,只会在家里,在二舅面前厉害,土话说,“上不了台面。”

大概是因为这个,这才安排大舅妈在外面接待和招呼客人,二舅妈在里面守灵的吧。

一般老人过世了,是要在家里守上三天三夜灵的。村里的干部还是希望外婆能火化,不要违反国家的规定,虽然大舅极不情愿,第二天,还是将外婆拉去了。

在那里,大舅妈的一番动作,让人也是膛目结舌的。

外婆有七个儿女,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孙子外孙这些晚辈们加起来有20多个,这些晚辈们也都有了一家人,算上重孙,重外孙的这可多了。所以,只安排一部分人跟着去火葬场的。

在选骨灰盒的时候,有三种不同价位的,大舅自然是想选最贵的,最贵的盒子是金色,还有红色的帐子蒙着,并且会送上大束的鲜花,在农村里,有这几样子的摆设,多少能减轻一些子女们的伤情。大舅妈那个脸要拉的有二尺长了,她只管生气,那种场合下,没有人搭理她。

本来,母亲体弱,又最是孝顺,怕她又哭晕过去,小姨安排,让小舅妈陪着母亲在外面等着就好了,不要让她再进去了,怕她伤心过度。反正后辈们人也多的,大家都跟着进去的。但大舅妈可不这么想,她看着大家都进去了,她想逃到一边,被小姨硬把她拉了过来,说,“你是老大,你肯定逃不掉要进去的。” 但她在进去前对着母亲喊,“二姐,你还愣什么呢,赶紧一起进去啊!” 小舅妈瞪了她一眼,她还不知趣。小舅和小姨就把她给硬拖走了。

但她回来的时候,却拉着母亲的胳膊拼命地哭,这会儿,她是真的流泪了,一半子伤心,一半子心疼钱。母亲受不住她这番折腾,差点哭晕了过去,吓坏了小姨、小舅妈她们。

大舅捧着骨灰盒经过大舅妈身边,想用脚蹬她,被人拦住了,大舅妈“呜呜地”哭着,跟着也上了车。

第三天,外婆要出去了,等送走外婆后,红砖屋子里有两条放棺木的长板凳。大家刚进屋,不知谁的嘴快,“听说,孙媳妇们谁先坐到板凳上,谁家就会发大财,就能是万元户。” 这话音还未落地,只听大舅妈在喊,“你们几个,快点,快点,坐上去。”

四个儿媳妇一听婆婆这样说,忙不迭地,你推着我,我推着你,挣着抢着,坐那俩条长板凳,一屋子里人看着这娘几个挣抢着谁坐在最里面,谁家能发最大的财,互相看了看,“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有人咋着嘴巴叹了声气,“唉,这会可不得不发大财了,发不了财就怪不得别人喽。”

大舅妈,淡定自若地说,“是啊,不要说这风凉话,这,没有钱能办事啊,你看这“咣”地折腾了几天,我一分钱也不会少出的,我这还不是为了老人嘛,也省得有人再说我不孝顺了。” 她这话是说给小舅听的,小舅在心里憋着劲想揍她几回了,都被小舅妈拦住了。劝他说,“不要和大嫂一般见识。” 小舅这才一次次的没有真揍她。

“死了再孝顺,俩眼一闭也看不到了。你们几个听好了,以后要多孝顺你们的婆婆啊,要在活着的时候孝顺。” 有人对着大舅妈的几个儿媳妇说话。大舅妈听着这话,脸上一阵一阵地白。吆喝着,“我这还有一堆事要忙呢,没功夫听你们在这瞎扯。”

到了晚上,大舅妈就吵吵着,所有的花费,需要弟兄三个来分摊,来承担,不能只让大舅来承担。大舅看着她那个样子,他蹲在外面一声不响地,一颗接一颗地抽着烟,不时地再看看灰色的夜空。

二舅妈被表弟妹拉走了,不然,估计又是一场大战。

二舅和孩子们叮嘱着,“千万不能让你妈出来,和你们的大娘见着面,听见没有。这里的事不用她操心,有我在就行了。”

小舅妈从来不过问金钱的事,全随着小舅。可是,大家东找西找,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小舅,小舅不见了,小姨她们可急坏了。

小舅,是外婆最小的孩子,自小,哥哥姐姐们都让着他,他脾气有点大,但是人很仗义。他还去新疆去支援过。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少林寺学武功。但也只能是个梦想,他那个年代哪有这条件啊。后来,他把这梦想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在他儿子读4年级的时候,真的就送进了河南某个少林寺。当然,儿子自从少林寺回来后,变得喜欢打架斗殴,给他惹了不少事,他这心里头一直气着自己,又没地方能发泄。

当送走外婆后,仗义的小舅受不住了,小姨找了好久,才发现,他躲到村外的一个小树林里,一个人哭的肝肠寸断,他舍不得外婆,伤心全憋在了心里。

听到小姨喊他,他停住了哭声,对着小姨喊,“是不是大嫂在等着分钱呢。让她分吧,我什么都不要,该我出多少,我一分都不会少。”

小姨叹了口气说,“这大哥,一辈子也不容易,摊上大嫂这么个女人啊。”

“我跟你说,要不是因为大哥,还有几个侄子,我早就揍她了。”

“好了,别说这个啦,赶紧回去把这事说明白吧,二哥,也是没意见的,二嫂被孩子们拉走了。”

小姨把小舅叫到红砖屋子里,就往外走了,“你们兄弟仨,好好算吧,别打起来,没人来拉架的。” 小舅妈一看小舅回来了,她看着小舅说,“那个你收着点脾气,我这也先去休息了。” 小舅没说话,看着俩人跨出了门,向外走去。

整个屋子里,大舅蹲在门槛上抽烟,二舅一言不发地看着大舅,小舅坐在小板凳上如坐针毡。就只听大舅妈,一五一十的算着账,其他人,差不多都要睡着了。

父母带着我们回我们自己的家,一路上,母亲说,“你外公一辈子爱喝酒,不爱做庄稼活,多半是外婆在张罗着过日子。你外婆年轻的时候,确实没享过你外公的福,好在,这老了,孩子们多,总有孝顺的,也算没受什么罪。不过呀,要是都像你大舅妈那样子,你外婆这老年可就苦了。”

父亲说,“这会走了,也闭眼了,还好他大舅这次绷住了,要不,不知道会出啥子道儿来。”

“是的,咱娘这还算是有福气的了。不管咋样,这辈子总算过完了,这事办的还算圆满。”

父亲却说,“他大舅妈,最后这一次没给他大舅丢脸,不管咋说,他大舅这“孝顺”的名誉,总算是保住了。将来也好张口让儿子媳妇们来养老了。”

“可不是嘛,这他大舅妈可不一般啊.....” 母亲恍然大悟地说。

蘋安原创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