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面向未来,那么项目的架构设计采用React/React native的新特性,并且为即将来到的新特性预留位置;对核心依赖库保持最小代码侵略性和最底依赖;且满足以下这几点。
- 高性能
- 高效率
- 易拓展
- 低耦合
- 易测试
- 少bug
- 协作开发
我们先从项目最小的一个点开始讲:组件
这里有一个性能关键点, 举个例子
A组件
:
const A = ({count}) => {
React.useEffect(() => {
console.log('render A')
});
return <Text >{count}</Text>
}
B组件
const B = () => {
React.useEffect(() => {
console.log('render B')
});
return <View />
}
把这两个组件拼在一起,每次点击A组件的时候都会让count+1
const App = () = > {
const [count, setCount] = React.useState(0);
React.useEffect(() => {
console.log('render App')
});
return (
<>
<Pressable onPress={()=>setCount(count+1)} >
<A count={count} />
<Pressable>
<B />
</>
)
}
想象中的打印结果
render App
render A
真实的打印结果:
render App
render A
render B
打印结果表明:每一次父组件的state
更新,都会导致所有子组件重新渲染。那这样性能岂不是太差了!
所以我们要手动控制,赶在diff算法
之前不让它“渲染”;其实很简单,React.memo(组件)
,就这样套住组件就可以了,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象中的打印结果了;React.memo
和React.PureComponent
类似,作用:检查Props
是不是变了,如果变了才会真正的去更新,但得记住这是一个浅比较。
这是我们实现最小粒度更新的关键
Ok,正文开始,设计组件。
我们先看一个页面的组成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大多数项目的目录结构都会有一个components目录
,顾名思义这个目录用来存放公用组件
都知道React
是组件化思想。那你真的理解了什么是组件化吗?开发的时候,觉得这个组件是可以抽出来的,就丢到components目录
下去了?
React官方建议:多写无状态组件;组件最小粒度化;组件只是数据的管道工!
组件其实是分为两种组件:
无状态组件
(用函数式编程理解:相同输入,相同输出,毫无副作用;这种组件才该放入components目录下
)有状态组件
(用函数式编程理解:相同输入,不一定相同输出,还可能修改外部的值)
在React 16.8版本之前,也就是还没有推出hooks之前,可以这样设计组件,就可以非常好的区分
无状态组件
:使用function来写组件有状态组件
:使用class来写组件
我们的架构是围绕React/React native新特性,当然得用hook+函数,无class该如何设计组件?
一个页面的视图组成部分应该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需要为组件分两个目录
components
无状态组件存放目录container
有状态组件存放目录
components目录下的无状态组件
核心:组件最小粒度化;组件只是数据的管道工
component
必须使用React.memo
来控制component
内部不允许改变外部的值(可以这么理解:大多数项目都会使用状态管理,例如redux
,mobx
等,统称为store
,也就是说,不允许引入store
和使用store
的方法和变量,也就是不允许有业务代码)props
必须或尽量是基本类型(例如:string
,number
,组件保持最小粒度化了开发,所以满足props
是基本类型这一点非常简单;其次,基本类型的props
,才能发挥React.memo
真正的作用)允许有自己的
state
,生命周期
,也就是hook
component伪代码像这样
const ComponentDemo = React.memo((props)=>{
// --------------------------------
// state 部分
// --------------------------------
// --------------------------------
// 生命周期 部分
// --------------------------------
return (
// 视图
)
})
container目录下的有状态组件
核心:一个container
,渲染部分应该尽量使用component
进行拼接组成
container
同样使用React.memo
来控制container
内部允许改变外部的值(允许引入store
和使用store
的方法和变量)props
尽量是基本类型允许有自己的
state
,生命周期
,也就是hook
container伪代码如下
const ContainerDemo = React.memo((props)=>{
// --------------------------------
// store 部分
// --------------------------------
// --------------------------------
// state 部分
// --------------------------------
// --------------------------------
// 生命周期 部分
// --------------------------------
// --------------------------------
// 业务逻辑 部分
// --------------------------------
return (
// --------------------------------
// component 1
// --------------------------------
// --------------------------------
// component 2
// ......
// --------------------------------
// --------------------------------
// 拼接的代码例如像View
// --------------------------------
)
})
区别显而易见,结论:
component
和container
的唯一区别就是有无store
最大程度的复用,而且没有副作用。复用也是间接减少bug的,因为你复用的代码是上个版本的,上个版本是经过测试的,我们可以默认它是无bug,稳定的代码。
实现最小粒度更新,完美控制性能
说完组件设计,接下来是逻辑的复用
component
和container
描述和伪代码,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同部分
state
生命周期
业务逻辑
依靠hook的特性
,只要你觉得抽出去有价值那就抽!这样不光是container
还是component
都可以复用逻辑,又提高效率了!所以又多出了一个新目录:hooks目录
所以视图部分架构就诞生了!
ok,到现在为止就有3个目录了
components
无状态组件container
有状态组件hooks
存放可复用hook
说完视图部分,接下就是状态管理了
不用多说,先多一个store目录
mobx
和redux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这里就不介绍了;这两个都有为hook
,提供了新的状态管理库(但是看下来都比较重,且代码侵略性比较高,对于hook来说有一种没有必要抽象的感觉),所以我们采用全新的状态管理工具hox
hox优点
只有一个api,简单,上手快,足够轻
非常易于复用
状态按模块分,清晰更好控制
完美支持
typescript
对代码侵略性非常底,它不会成为我们支持未来的新特性,三方库的升级,甚至重构的负担
简单介绍下用法,大家肯定都有用过mobx
/redux
,为了更好理解,所以持久化的状态,就称之为store。
import { useState } from "react";
import { createModel } from "hox";
// -------------------创建一个持久化store------------------------
const useCounter =() => {
// count这个state 持久化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State(0);
const decrement = () => setCount(count - 1);
const increment = () => setCount(count + 1);
// ----------------------------------------------
// 根据需要,这里可以使用自定义hook
// ----------------------------------------------
return {
count,
decrement,
increment
};
}
export default createModel(useCounter);
// 或者干脆整个store,直接用自定义hook
// export default createModel(hook);
// -------------------使用这个store------------------------------
import useCounterModel from "../store/counter";
const App=React.memo((props)=> {
const {count,decrement,increment} = useCounterModel();
return (
<View>
<Text>{count}</Text>
<Pressable onPress={increment}>
Increment
</Pressable>
<Pressable onPress={decrement}>
decrement
</Pressable>
</View>
);
})
ok,介绍完毕。就是这么简单!
再仔细看useCounter
就是一个自定义hook,别忘了还有个hook目录,这个目录可全是自定义hook,这就意味着store
里可以根据需求直接使用我们自定义hook
,或者用自定义hook
+ 自己的业务代码拼接成一个全新的store
!大大提高效率!so cool!
归结下优点:
核心:state最小粒度,是React的最佳实践
store
也可以通过hook
进行复用,相同业务代码不需要写多次,复用hook
就完事了一个业务通过模块拆分多个
store
,这个模块的store
还可以继续拆分成更多store
。所以各个store
,会变得更加独立,降低耦合。不会出现动一发牵全身
状态管理的构建设计就出来了
最后一步,处理复合类型数据,保证最小粒度更新
举个例子,请求一个api,获得结果后更新state,然后视图更新。
******** 请求 ************ 更新 *************
* Api * <===== * store * =========> * state *
******** =====> ************ *************
结果
第一次api返回的结果
res={
A : {
a:1,
b:2
},
B : {
a:1,
b:2
}
}
那这个时候直接setState(res)
,没问题,视图也会正常更新
那么接下来第二次访问api返回结果
res={
A : {
a:1,
b:2
},
B : {
a:1,
b:3
}
}
setState(res)
state.B.b=3
以上两种操作,视图是都不会更新的,这里涉及到一个深浅拷贝的问题;
对这个对象进行遍历,把值全部拷贝到一个新的对象,
setState(新对象)
。(如果是个复杂对象,想想就头疼)将这个对象转换成json,然后再从json转换成一个新的对象,然后
setState(新对象)
。(这性能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一个字,差!)
state = {
A : {
a:1,
obj1: {
obj100:{
o:1
}
array:[0,1,2]
}
obj2:{
o:1
obj100:{
o:1
}
array:[0,1,2]
}
},
...
}
// 现在需要让state.A.obj1.obj100.o = 100
// 深拷贝让state.A.obj1.obj100.o = 100
state <地址被改变> = {
A <地址被改变>: {
a:1,
obj1 <地址被改变>: {
obj100 <地址被改变>:{
o:100 <值被改变>
}
array <地址被改变>:[0,1,2]
}
obj2 <地址被改变>:{
o:1
obj100 <地址被改变>:{
o:1
}
array <地址被改变>:[0,1,2]
}
},
...
}
所以这个时候得用一个库叫immer
,基于immutable不可变数据结构
。我就不细说了什么是不可变数据结构了,只讲结果。
使用
import produce from "immer";
setState(
produce(state, draft => {
draft.A.obj1.obj100.o = 100
})
)
state被改变后的结构
state <地址被改变> = {
A : {
a:1,
obj1: {
obj100 <地址被改变>:{
o:100 <值被改变>
}
array:[0,1,2]
}
obj2:{
o:1
obj100:{
o:1
}
array:[0,1,2]
}
},
...
}
就这样就可以渲染“真正需要更新的组件”;简单的用法,改值最佳性能,实现最小粒度更新;
到这里就该结束了,现在再梳理一下整体的设计,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