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岁了, 现在开始努力,晚吗?
“最好的种一棵树的时间是 20 年前,其次是现在”,启示我们不要被年龄和时间束缚,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哀怨叹气,不如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
网上各种励志的故事,黄忠六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大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把大器晚成的故事讲的无比动听。听起来确实是能宽慰人心,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从现在开始做,也就是大器晚成而已。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如果我是面试者,我会把机会留给24岁的年轻人,还是出入IT行业的大龄青年?所以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会问这个年龄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热爱还是单纯奔着高薪。“哪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特别对于大龄青年,30岁意味着人生已经走过三分之一,特别在如此内卷的就业环境下,这样的选择风险更大。这里并不是说劝退前端,而是要结合自身与职业做分析和评估。
我们的人生中,下过无数的决心,立过无数的计划,总以为事情发生的时候,靠着意志力,咬咬牙就过去了,如果没有完成,那肯定是自己决心不够,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次次败下阵来。无数次的败下阵来,汇成了今日的焦虑。殊不知,我们干与不干某件事情,以及意志力本身,也是要讲究方法的。想戒烟,不是烟瘾犯了忍一忍就能解决,想早起,不是前一天早睡就能解决,焦虑,不是转移下注意力就能解决,脾气暴躁,不是生气的时候强忍着不说就能解决,社交牛逼,不是学几个厚黑技巧就能解决,事情自有其发生的起因、规律和解决之道,但我们却总是盲目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志力,以为什么都能咬咬牙解决,也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以为学几个技巧就能解决,却不肯花时间深入,去学习其底层的规律,由底层出发,结合自身的情况,摸索尝试解决,最终的结果就只有失败。当然,关于人的行为,其底层的规律延展开来是非常庞大的内容,但正是因为其内容庞大、复杂、繁琐,才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而这些也是你为人所不肯为 , 成人所不能成的地方。
掌握事物的底层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事情,这是“清晰认知”带给我们的一个直观的好处,但我还想讲一些不直观的,就比如,“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虽然每个人的兴趣理想不同,但我觉得至少这个人,在做一个想要成为的人的时候,应该是内心宁静,眼神坚定,眼中有光的。你可能想,人是一个情绪动物呀,怎么可能会一直保持一个状态呢?确实如此,人确实不可能在同一个情感状态上一直保持,但人却可以,在明知自己会输的时候,依然义无反顾的去做,在面对抉择的时候,依然能选择艰难但正确的路,在疲惫不堪的时候,依然能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在难过失落的时候,依然能擦干眼泪心向光明,而这不是意志力能解决的问题,是源于你对这个世界,天道酬勤、人性光辉、亦或者因果循环之类的东西的相信,你才能多做那一点点,就是那一点点的改变的积累,最终才引发了质变。
在我们一贯的教育当中,一直相信天道酬勤,这四个字也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被印证,然而这四个字是否被真的相信,就要看一个人的认识,一个人的领悟,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才能对一些事务有深刻的认知。而引发你思考的,莫过于两种方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简而言之,就是实践和阅读。所以如果你只是像往常一样平凡的度过一天,没有折腾,没有尝试,没有阅读,没有思考,你的日子就只是又重复了一遍而已。
关于认知,讲了这么多,其实我就是想说,技术本身是无法改变你的,少读些工具书,在技术之外,多读些人文社科的书,多折腾些感兴趣的东西,多与他人建立联结,这些才会真正的带来改变。
接下来讲讲“越来越精湛的能力”,这里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统称,而不是单指某一种能力,对前端而言,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能力可能是指其技术实现,随着工作越来越久,能力则更多的包含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架构能力等。
程序员常有 35 岁的焦虑,这本质是能力与年龄的不匹配,如果是基础的开发岗,年龄确实是劣势,但如果是技术专家岗,太年轻反而是劣势,所以一个高阶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必然需要时间积累才能磨炼出来。所以时间在流逝,外界对我们应有能力的要求也在不停的变化,这是被动的一面,而对我们个人而言,能力乃安身立命之根本,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伴随着你能力的增长,你能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大,对应你能创造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最终你也能这价值中找到一份归属。
每个人都想升职加薪,但公司上面的坑位就那么多,大部分都无法如愿,或者无法达到想要的高度,所以对于大多数的程序员来说,30 岁总要面临一些选择,比如进管理层、创业、换行业、继续 coding 之类的。如果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多半是夹在管理和技术中间,管理上,能力还差了一点,技术上,跟年轻的同学还没有拉开较大的差距。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兴趣,完全是为了一份薪资,又有感兴趣的其他行业,换了也没有什么不好,创业则要看个人能力和机遇了,而大部分的人还会在 coding,虽然也有一些新闻讲到 35 岁的淘汰问题,但其实正式的前端职业出现也没有过去很多年,现在才是大部分的前端同学步入 30 岁的时候,就我的观察而言,大部分 30 岁的人都还在一线 coding 着,跟刚工作的同学相比,虽然技术知识上差不多,甚至略差于刚工作的同学,但在分析问题、看问题的深度,盘点规划,与人沟通的能力上,以及过往经验形成的方法论,这些都是值得刚工作的同学学习的,虽然这些很难像技术知识一样考察出来,但确实存在并影响着项目的实际开发,到了 30 岁,技术其实并不唯一论了,不再是谁单打独斗做项目的能力强了,更看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眼界等依赖经验的能力了。当然,刚毕业的那群同学可能还没有认识到,但不用教育他们,他们慢慢就体会到了。
说了这么多,如果 30 岁你刚决定做前端,我建议你不要做,如果你一直做了前端却没做出什么名堂,我希望你相信,这么多年的经历,在技术知识之外,你肯定还是有一些积累的,你要做的,是在扎实的技术基础之外,根据自己的业务,找寻擅长的方向,然后持续深耕,对新的技术感到好奇,对业界的实践保持学习,多在自己的技术领域折腾,多在自己的技术领域分享,慢慢的,等你回过头来,你也会被认为是大神。
人们常说,要立目标,要做规划,然后坚定不移的往那个方向走,我却觉得,在做这些所谓“真正的事情”之前,其实还是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的,很多事情哪怕没有目标,依然可以向前走,有个方向,感兴趣的、擅长的、有趣的、有价值的、都行,去做,做着做着,你就会思考,然后新的方向就有了,等你折腾了更多的东西,慢慢的,目标就明确了,然后你就可以做规划,坚定的向这个方向走了,那什么时候目标会明确呢?说真的,等你通过不断的折腾和反思确定了目标,内心坚定的时候,那就是了。我们制定的大部分的目标,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从理性上觉得这是对我们最好的目标,但感性上,我们并没有坚信这个方向,或者内心依然有所抗拒,所以无论是不是 30 岁,在什么年龄段,在找到我们深信不疑的方向前,我们都是需要不断实践和思考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开心?”“我为什么开心?”“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和完善的。所以,哪怕没有目标,先开始做起来,重要的目标是在实践中清晰起来的,而不是想想就定下来的。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没有给出什么可落地的方案,但对于 30 岁左右的自己,实际的计划相比内心的宁静,已然不是那么重要,所以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思,是写给别人,也写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