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采用存储转发技术(2)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位(3)每个分组独立选择传输路径
3、
优点 | 缺点 | |
电路交换 | 电话用户彼此之间可以很方便地通信 | 线路的传输效率低 |
报文交换 | 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宽带,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地信道利用率 | 传输速率慢 |
分组交换 | 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 传输速率慢 |
5、第一阶段(1969-1990):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
第二阶段(1985-1993):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第三阶段(1993-现在):全球范围的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
8、(1)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2)按照网络使用的传输技术分类: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
(3)按照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分类: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
(4)按照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公用网、专用网
(5)按照使用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报文交换网络
(6)按照使用的传输介质分类:有线网络、无线网络
(7)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接入网AN
10、分组交换时延较电路交换时延小的条件为:(k-1)p/b<s,当x>>p时
12、
特点 | 工作方式 | |
边缘部分 |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由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 客户-服务器方式 对等方式 |
核心部分 |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高服务器的(连通性和交换)。 |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
13、
不同 | 相同 | |
客户-服务器方式 | 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客户与服务器的通信关系建立后,通信可以是双向的,客户和服务器都可发送和接收数据 | 都是主机与主机之间的连接通信 |
P2P对等方式 | 两台主机在通信时不区分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 |
15、D/D0=10 现在的网络时延是最小值的10倍
17、(1)发送时延为100s,传播时延为5ms。(2)发送时延为1微秒,传播时延为5ms。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8、
媒体长度/ | 传播时延 | 媒体中的比特数 | |
数据率=1Mbit/s | 数据率=10Gbit/s | ||
(1)0.1m | 4.35×10-10s | 4.35×10-4 | 4.35 |
(2)100m | 4.35×10-7 | 0.435 | 4.35×103 |
(3)100km | 4.35×10-4 | 4.35×102 | 4.35×106 |
(4)5000km | 0.0217s | 2.17×104 | 2.17×108 |
1
19、数据长度为100字节时,数据传输效率为63.3%。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时,传输效率为94.5%。
20、采用分层次的结构可以让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开,易于实现和维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比如一个商店的工作人员组成就是分层的。
22、网络协议三要素:(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4、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综合OSI和TCP/IP的优点。
各层的主要功能:(1)应用层: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2)运输层: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3)网络层: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4)数据链路层:实现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可靠通信;(5)物理层:实现比特(0或1)的传输。
27、everything over IP:指在TCP/IP体系结构下,各种网络应用均是建立在IP基础之上的。
IP over everything:指在TCP/IP体系结构下,IP通过网络接口层可以运行在不同的物理网络之上。
28、(1)发送时间=1.5MB/10Mbit/s=(1.5*1024*1024*8)bit/10Mbit/s=12582912bit/10Mbps =1.258s
最后一个分组的传播时间=0.5RTT=40ms
总时间=2RTT+1.258s+40ms=1.458s
(2)需要划分的分组数=1.5MB/1KB=1536
等待时间=1535RTT=122.8s
总时间=1.458s+122.8s=124.258s
(3)每一个RTT时间内只能发送20个分组。1536个分组,需要76个RTT,76X20=1520,最后剩下16个分组,一次发送完。最后发送分组到达对方需要0.5RTT
总时间=76.5RTT+2RTT=6.12+0.16=6.28s
(4)经过n个RTT后发送分组为:1+2+4+…+2^n=2^(n+1)-1个分组,n=9,发送分组=2^10-1=1023,可见9个RTT不够。n=10,发送分组=2^11-1=2047
总时间=(2+10+0.5)RTT=1s
29、传播时延:50*10^3m/(2*10^8m/s)=25*10^(-5)s=250us
100字节时带宽为100bit*8/250us=3.2Mb/s
512字节时带宽为512bit*8/250us=16384Kb/s